《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年编委会暨“抗感染”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大学召开

10.05.2021  18:06


      5月8日,《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年编委会暨“抗感染”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大学召开。会议由成都大学、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大学期刊中心、药学院承办。著名药代动力学专家、《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典、国际化学对照品(ICRS)审评专家组成员、国际药典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生素杂志》顾问金少鸿,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司书毅等8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就后疫情时代下“抗感染”学术问题展开科学探讨,并指导《中国抗生素杂志》刊物的建设和发展。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玉华、刘娅出席会议,学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制药企业代表300余人参加会议。



      杨玉华为刘昌孝院士颁发了成都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聘书和《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聘书。在开幕式致辞时,他简要介绍了成都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代表学校感谢各位参会专家对《中国抗生素杂志》的建设和发展给予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中国抗生素杂志》是成都大学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药学一流学科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学校将持续全力支持刊物发展,为学校药学专业建设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


      刘昌孝代表刊物对成都大学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以《科技期刊的责任与担当》为题就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瓶颈进行了深入剖析。“中国科技期刊近4700种,在国际流行的并不太多,这样的现状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是不相称的。”刘昌孝院士谈道,与国际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学术影响力偏低。为此,他建议,办好科技期刊必须“驱动创新—服务创新—开拓创新”,刊物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发展,在数字化、国际化、集群化建设中稳步发展,努力办好中国人自己的科技期刊。具体怎么做?刘昌孝院士认为,要改革成果评价体制和标准。要自强自信,宣传我国研究成果。另外,科技期刊还要把握研究热点,不迷信影响因子。



      随后,《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年期刊建设编委研讨会举行了新聘第十届编委及第一届青年编委授聘仪式。《中国抗生素杂志》常务副主编刘涛教授介绍了刊物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目标。参会编委专家及青年编委讨论并通过了《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章程和《中国抗生素杂志》青年编委章程,并对期刊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


      “抗感染”学术会议分别就抗生素产业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抗生素生物合成以及微生物来源活性物质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讨。


      金少鸿教授作《近年来国内外抗生素质量分析的新动态》主题报告,在报告中着重讨论了需要关注的抗生素质量标准、抗生素的安全风险以及国际上关于抗生素质量控制的新动态。司书毅教授作《基于多组学技术的抗病毒抗生素奥米克欣系列产物的发现研究报告》主题报告,在报告中探讨了抗病毒抗生素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取得的新进展。抗生素包括了抗菌素、抗真菌、抗寄生虫等抗生素。而我们最早的抗生素主要是抗流感抗生素,到了七十年代初,司书毅教授所在研究所发现一株产生抗流感活性的变异菌,并给它编号为1647。在2003年SARS流感泛滥期间,隔离组送样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检验发现1647具有抗冠状病毒的活性。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和心血管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胡长平教授作《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及其干预的转化医学研究》主题报告。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谢建平教授作《抗结核药物作用分子机理与新药物靶标》主题报告。耐药结核病日益严峻,发病率较高且治愈率低。目前,耐药结核病的药物副作用大且昂贵,治疗时间长。正是如此,关于结核病的研究十分重要。谢教授对结核病和结核菌产出、疫苗、诊断、药物和个体化用药管理进行研究。接着,谢教授介绍了细菌代谢与新耐药分子机理,分析了五种药的靶标和耐药,从抗生素耐药与细菌代谢角度深入介绍自己的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张扣兴主任作《从2020版酶抑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看酶抑制剂的合理应用》主题报告。他认为,优化抗感染治疗用药选择是当下解决问题的核心,其次,要在2020年共识增加新研发的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并对其进行优化管理,如医院采购目录品种优化、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合理应用。


      闭幕式上,司书毅对《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年编委会暨“抗感染”学术会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编委会议的召开,对《中国抗生素杂志》办刊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推动高水平办刊注入了“新动力”,充分展现成都大学近年来的良好发展态势;“抗感染”学术会议中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汇集了近年我国在“抗感染”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
编辑:舒昕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