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李家钰:为国捐躯的抗战英雄

03.09.2014  02:33

带有抗战烈士血迹的泥土被葬于李家钰墓前。

李家钰烈士墓内建于1946年的界碑。

武雅迪和李家钰超越时空的“对视”。

重建于2003年的李家钰烈士墓碑。

顾不上回家去拿一壶“祖爷爷”最爱喝的酒,武雅迪第一时间把车开到了位于武侯区双楠街道碧云路社区的李家钰烈士墓。摆上新拆的三块酥皮月饼,武雅迪在李家钰半身塑像前久久肃立。

足以告慰老人家了吧。”良久,她喃喃道。这一天,2014年9月2日,她刚刚从四川新闻网记者处了解到“祖爷爷”李家钰被列为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2日讯(记者 杨翼 董焦 摄影报道) 作为李家钰的长房曾外孙女,武雅迪已是这个家族交付守墓重任的代言人,也是李家在成都唯一的代言人。李家钰生前有8房姨太太,其后人现已失散在美国、台湾、香港等地,“长房一共四个孩子,老大和老四是女儿,都叫李岁什么,老二和老三是儿子,叫李克曦、李克林。我外婆叫李岁碧,今年已经92岁了。”武雅迪介绍说,大婆婆已经病故,李克林一家已迁居重庆,在成都的只剩下李岁碧这一支。

他对我们家来说就是个传说。”武雅迪生于1972年,她关于李家钰的记忆源于每年两次的祭扫,以及各种家庭教育,“一次是清明,一次就是祖爷爷忌日。以前这坟前是一条墓道,墓地大门直开到前方的河边。”武雅迪介绍说,小时候,她还曾经在这块坟地上习武、跑马,又或者,家里有小孩犯错了,就会把全部的小一辈都拉到坟前,“当时有个很高的纪念碑,(外婆)就在碑前教育我们,女孩子要不显、不争、不露。

在一次次有关家史、家风的教育中,武雅迪关于“祖爷爷”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忆家史:祖爷爷是为国捐躯的抗战英雄

最初,武雅迪关于“祖爷爷”的认识源于为李家钰守墓的两名侏儒老人,“我叫他们矮爷爷,从我很小起,他们就一直在墓园前住着。”每年祭扫时,矮爷爷还会教武雅迪骑马,后来她才知道,这两位老人曾被人遗弃路边,是李家钰将他们收留并养大。

李家钰战死后,两位老人终身为其守墓,未论婚嫁,“前几年,我才安排他们进的养老院,这两年也去世了。”武雅迪从长辈处了解到,不止一次,老人曾为了李家钰坟茔的存废和人性命相拼,这让她十分震撼,“‘祖爷爷’究竟做了什么,让人要这样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史料上是这样写的:

李家钰,字其相,四川蒲江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家钰所部编入第二十二集团军,并率部赴晋。1938年后,历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44年春,日军发动豫中攻势,占领郑州、许昌、洛阳等地,李家钰奉命担任战区后卫总指挥,阻挡日军西进。同年5月21日,在陕县秦家坡高地遭日军围攻,力战而亡,终年52岁。

资料显示,李家钰是八年抗战中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第一个是力战不退的张自忠),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

1984年5月,李家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武雅迪如是回忆外婆讲起的“祖爷爷”的葬礼,“(遗体)从战区回来,沿途都是灵帐,三里设一灵堂,当地官员豪绅都要在里面祭拜。”而李家钰身体被创多处,观者无不流泪。

李家钰的儿子李克林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我一辈子都不能忘的,那就是父亲的血遗体,军装上面,血已经殷浸,满是枪眼还有炮弹。这个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布鞋上都是很多枪眼,也是血淋淋的。

谈当下:祖爷爷是我面对困难的力量源泉

位于双楠街道的李家钰烈士墓如今已被成都市武侯区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和金桂飘香之时,总有市民自发前往缅怀祭拜这位抗日英烈。

武雅迪说,在长辈们的讲述中,李家钰“从来穿草鞋布衣,和士兵们吃得一样,穿得也一样。”在当年的抗战中,曾任四川边防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的他也是首个请缨出川的,“没有人支持,他就自己捐出全部家财,拉了十几卡车的东西出去变卖,就为了出川抗日。

1937年8月,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从9月7日起,先后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李家钰的第47军被编入第22集团军,分配至山西第二战区。李家钰的儿子李克林曾如是讲述这段历史,“正值农历中秋,他们单衣草鞋,从西昌一直走路到宝鸡,才坐上车。”长途跋涉40余日,行程4000公里,“到山西是11月,已经下雪。

李家钰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指挥作战,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史料记载,有次他和衣而眠,卫士怕他冻到,悄悄把被子盖在他身上,他醒来发现被子后却大发雷霆,大骂卫士是“笨蛋”。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在出川三年后的一次慰劳会上,李家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不料三年后,一语成谶。一个士兵后来回忆到,他一直跟着李家钰,看到李家钰挨了敌人两枪及一个榴弹碎片,鲜血四溅。然而李家钰还奋力挣扎着跑了几步,直至头部左额又中敌一枪,终于倒在了旗杆岭上。

这几年我特别喜欢到他墓园去,有什么心烦的事情就去坐一下,就感觉到力量。”武雅迪喜欢在李家钰的雕塑后坐着,和他的塑像背靠背,每当在这里沉思,她总能感觉到一股什么都能战胜的力量,就像祖爷爷当年留下的那首诗,“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她同时也有个心愿,“志愿者们告诉我,南充和邛崃都有祖爷爷当年的卫士还活着,我很想去看看他们,也希望能亲口告诉他们,祖爷爷被列为抗日英烈的消息。

说未来:想建一个抗战川军纪念场所

因为早年李家的家训,李家钰的后人大都习武,连武雅迪这样的女孩也不例外。“小时候我们就是在墓园那边练武,起初家人不让我学,我就偷偷去看。”武雅迪说,没料到的是,她会终身与武术结缘,也因为祖爷爷的原因,她成年后的第一份职业也是当兵,“以前我是女子特警队的,说要去祭奠祖爷爷,战友们就都跟着我去。

我和丈夫一起,供养了30多个学武术的干儿子。”谈及如今的生活,武雅迪说,她的主业已转向从事公益,她创建了“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同时兼任芦山重建大爱慈善基金会会长、四川省巾帼女企业家协会会长、成都市大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也获得了中国最美心灵使者、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和称号。

尽管对祖爷爷的亲近之心每年愈盛,但武雅迪却并没有关注到民政部在9月1日发布的英烈名录。“我们一家对这个事情不怎么关心,所以也是你们联系我,我们才知道这个消息。”武雅迪说,婆婆的教导他们记得很清楚,“不争,所以我们只求每年有个能祭拜祖爷爷的场所,也就是了。

“(知道这个消息)当然肯定很高兴,既是对他的肯定,对我们后辈的坚持也是一个慰藉。”武雅迪说道。

但她心中同时也有个想法在萌芽,给李家钰等出川抗战的川军建立一个博物馆,或者是公开的纪念场所。“小的时候就想过这个事情,但是确实没有那个能力,现在也想,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武雅迪说,尽管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家里依然保有不少李家钰的珍贵遗物,“我婆婆那有几样,以前祖爷爷当兵时骑马的照片原件和相框,那是个老古董了。也有些好玩的,比如小时候不听话的,祖爷爷拿来打她的板子。

我们家专门有本祖爷爷的书,很早写的,还是线装本,以前不重视,回家我准备再找出来看看。”武雅迪说,以前流沙河、萧赛都写过关于李家钰的书,这也被视为家人的宝贵财富保存着。

此外,武雅迪表示,“希望李家后人能聚到一起,跟我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