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血路——乐西公路:凿通绝壁“鬼门关”留下上千忠骨

28.08.2015  09:19

8月27日,雅安汉源,全新现代途胜行驶在乐西公路岩窝沟。

当年参与修路的老人刘成志。

峨的四川雅安汉源蓑衣岭,八月的风刮在脸上,仍叫人直打寒颤。

73年前,这里曾埋葬了上百位筑路工人的忠骨。而在它下方10余公里的岩窝沟,有1000余人牺牲与此!从乐山到西昌,乐西公路是一段被称为“抗战血路”的盘山公路,也是除滇缅公路、西祥公路外的另一条“抗战生命线”。

1939年,国民政府下令修筑乐西公路,连接西祥公路,以便从滇缅公路运来的援华抗战物资顺利抵达重庆。这条由血肉筑成的路,于1942年通车。当年数千川籍工人为修建这条公路献身,平均每一公里就有8人被落石击中或坠崖而牺牲。

70多年后,乐西公路在雅安汉源县仍有30公里保持原样,且仍是沿线5个乡镇居民唯一出入通道。

8月27日,北京现代汽车与华西都市报联合举办的“荣耀之途,致敬英雄——重走史迪威公路”大型公益报道车队,来到乐西公路永利乡段,寻找这一段被人们遗忘,但险峻依旧的公路,感受75年前川人不屈的抗战精神。

绝壁凿路

高山峡谷间筑路525公里

8月27日,天气晴朗。车队抵达雅安市汉源县时,现已退休的原汉源县农业局农机工程师李锡东早已等候在家门口。

对于乐西公路的历史,李锡东算是汉源县最为了解的人,也是研究乐西公路的专家——汉源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郭朝林向华西都市报记者推荐的采访对象之一。

李锡东是土生土长的汉源人,今年61岁。当年,他的父亲是乐西公路上的背夫,常年背着烟叶、食盐来往于西康省金口河(今乐山金口河区)与四川省富林县(汉源县)之间。因此,为了将这条公路的历史还原并传承,李锡东花了10余年时间走访筑路人,查证各种数据,记录史料数万字。

“乐西公路全程525公里,是24万多民工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谱写的壮美乐章,是彝汉同胞用血肉筑成的长路。这条路在雅安汉源县境内有102公里。”李锡东说。

公开资料显示,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滇缅公路通车后,大量战备物资进入昆明,但要送到四川特别是重庆,需绕道贵州。

因此,修建一条从云南直达四川的公路迫在眉睫。

1938年,国民政府下达命令:修建一条从成都抵达西昌,再从西昌抵达云南大理州祥云县的公路,连通滇缅公路,“贻误者以军法论处”。

1939年8月,国民政府成立隶属于交通部公路管理处的工程处,正式开修乐西公路。蒋介石委派时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为工程处处长。

“乐西公路起于今天乐山的金口河区,跨过青衣江、大渡河两条大河,翻越蓑衣岭,穿过岩窝沟,再沿大渡河至石棉,翻过拖乌山,经冕宁、泸沽,止于西昌,连接西祥公路”。

李锡东说,这条路“最险”和“最难”的两处,就在今天的汉源县境内:“‘最险’的是悬崖上凿路的岩窝沟;‘最难’的是海拔2800多米的蓑衣岭”。

最险

岩窝沟拴绳索凿炮洞

悬崖开出4米宽路

在李锡东的带领下,车队从雅安汉源县城出发,约60公里山路后,抵达皇木镇。

这里地处海拔2200米的山腰,山下天气晴朗,山上细雨飘飘。秋风吹过,寒意袭来。

“现在,你脚下就是乐西公路了,再往前走,就是这段路上因最艰险著名的岩窝沟”,李锡东指着对面峡谷中的山路说。

车队顺着已被铺设成水泥路面的不足4米宽的山路,在山腰上盘旋了几公里后,抵达岩窝沟峡谷口。

路两边,不时能看到山上塌方下来的巨石,经当地人修整后,巨石被推开,但塌方处仍只能过一辆小车。

越接近谷底,越能感受到道路的危险:左边是坚硬的山崖山坳,崖壁上的凿痕和炸药洞依然清晰,右边是仅一米高的防护栏。停车向防护栏外探头,悬崖深不见底,看得人心惊肉跳。

“以前路边是没有水泥防护栏的,就是因为路太窄翻过好几次车,死了不少人,后来才加修了防护栏。”李锡东说。

在岩窝沟谷底的弯道处,立着一块由汉源县乐西公路抗战文化研究联合会与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竖立的碑,上书“忠魂精骨永昭日月”。碑前方崖壁上,有一篇筑路工人凿通岩窝沟这段路后留下的名为“滴水岩”的石刻。由于时间久远,只能辨认出部分文字:民国三十年,龙潭刘君奉命于役西康……冷督赶岩,……抚石崖,顾岺绝,曾被石汲,乐若野人……”

“石刻记录的大意就是说,当年在这里修路的人,拴着绳索从悬崖上下来凿炮洞修路,像野人一样爬在半山腰,充分说明了当时修路的艰险。”李锡东解释。

沿着谷底再向山腰爬行,更为令人叹服的路段出现,高山被活生生劈成两半,从中修出长达30米的道路。一处弯道急转过后,前面又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站在此处向刚刚对面山崖望去,刚才走过道路如一把利剑划过山腰。

最难

蓑衣岭海拔2800米不毛之地

筑路工“褴褛开疆”

车队经过永利乡竹坪村后,踏着70年前的碎石山路继续向前。云雾缭绕的山顶,细雨飘飘,寒意更甚。

山垭口处,一块立碑上题刻着“蓑衣岭”三个大字。另一块横卧的巨石上,当年主持修建乐西公路的赵祖康题下了“褴褛开疆”四个字,并记述了乐西公路修建中的艰难往事:蓑衣岭乃川康来往要冲,海拔二千八百余公尺,为乐西公路之所必经,雨雾迷漫,岩石陡峻,施工至为不易……

这里,便是乐西公路“最难”的一段,也是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经历过的“不毛之地”,海拔2800米,高寒缺氧,植被稀少。放眼望去,四下无人居住,只有一群群牦牛在山间觅食。

“‘蓑衣岭’的名字,来源于修路工人。”李锡东说,蓑衣岭垭口,10月份就进入冬天,一年中有大半年都在下雨,工人们不得不成天穿着蓑衣修路,修通后便谓之“蓑衣岭”。

当年参加蓑衣岭垭口道路修建的莫朵村91岁老人陈绍洪向记者回忆,由于此处距金口河有十多公里,距寿永乡4公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工人们只能带着玉米到金口河水磨上去推,再用人力背运到工地,“一天吃两顿,两顿都是玉米洘洘(玉米糊)”。

他回忆,当时县上明确,土工是义务投劳,不计报酬,实行施工队长、作业组长负责制,莫朵坪保100多名男劳力自带粮食、工具,翻山越岭赶到蓑衣岭,天不亮就出工,天黑才收工,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完成土方挖运任务。

“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冷得要命,好多人修了几天路就病倒了,但工期太紧,上头又下了不修通就按军法论处的命令,一些人带病劳作,直接死在了山上。”

永利乡竹坪村书记叶龙军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蓑衣岭还不时挖出修路工人的遗骨”。

当年,叶龙军的父亲叶青云是这条路上的监工,也是一名军人,每天的工作是阻止工人逃跑、安排老弱妇幼为工人捡拾柴火和做饭。

“有时候也负责押运粮食和食盐,因为这条路上有很多背夫,他们背食盐经过,怕被抢,就出钱请军士保卫。道路修通后,我父亲他们又负责监督工人对道路进行铺设,路面第一层铺打碎的石块,第二层铺泥土,再用石头碾子压平”。

1942年,经过24万彝汉同胞的艰难付出,全长525公里的乐西公路建成通车,为从滇缅公路取道西祥公路的运输车,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大量战备物资经乐西公路抵达成都,又运到重庆。

讲述

岩窝沟牺牲1000余人

稍有失足尸骨难寻

“岩窝沟峡谷口到山被劈开的这一段,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左右,但因为当时的条件,无法搭桥,所以只能从悬崖上凿路。”

李锡东说,那时候,皇木镇、永利乡隔沟相望,直线距离不到1千米,他的父亲和背夫们早上站在沟这边,招呼对岸的店主,“今天要到你家歇脚,吃豆花哦”,对面的店主就开始泡豆子,推豆花,但是等到中午饭已凉了,背夫还没到。

李锡东指着路边的藤蔓介绍,当时背夫只能拄着棍子,抓着这些藤索,慢慢下到岩窝沟沟底,跨过山沟,踩住只有脚板大小的石台子,再慢慢朝山上爬。“如果稍有失足,便命归黄泉,尸骨都捡不起来。就是在这种根本无法站立的地方,修路工人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凿出一条路来。”

李锡东指着从头顶山坳处滴到悬崖边的水说,进入11月,漫山的滴水就凝结成了冰柱,山崖更加湿滑,难度倍增,1000多位修路工人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李锡东的话,得到了永利乡竹坪村现年91岁的筑路老工人刘成志的证实。

乐西公路修建当年,刘成志不到20岁,因为家在公路修建沿线,被征调到现场运送测量工具。华西都市报记者找到他时,他已无法起身活动,一日三餐需端到床前。

“我是给工程测量队背测量杆的,岩窝沟‘鬼门关’,太惨了,死了1000多个人,有的是我亲眼看到摔下山的……”刚说了一句,老人便停下来,眼睛盯着天花板,久久不愿开口。

从他45岁的儿子刘贡能处记者了解到,当年他的父亲刘成志与工友们修建岩窝沟道路,在“滴水岩”附近湿滑的绝壁,遭遇到了最大的困难。

那时,工人们把帐蓬搭在新挖出的山坳下,顺到岩脚排开,蔽风挡雨,负责爆破的工人在山崖顶上用篾绳拴着竹筐,坐到里面,然后从岩上放下来,悬在半空中,一个人掌钢钎、一个人举大锤,慢慢一锤一锤地凿炮眼,然后放炸药。“篾绳不经用,在石头上磨半天就可能磨断,我父亲说,好多人就是在篾绳突然断了过后,掉下山摔死的。”

峨边县县志和汉源县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乐西公路岩窝沟段,牺牲工人上千人,其中40余人为掉下山崖摔死。

刘成志老人向华西都市报记者回忆道,那时候,由于没有先进的工具,修建岩窝沟的工程进展缓慢。为了赶工期,工人们把竹子劈开,用烂布蘸上油料,做成火把,24小时不停工。

“好多工人害怕,不愿在晚上修路,国民政府就实施奖励政策:每晚出发前奖励5块大洋,早上平安回来的,自己领走大洋;早上没回来的,家属来领大洋当抚恤金。我运气好点,路修通了,只受了点轻伤。”

活动侧记

全新途胜通过“血肉筑成”的

乐西公路

从汉源出发,我们前往被称为“第二抗战生命线”的乐西公路。因为地形复杂,山峦众多,地势非常险峻,当时的民工修建乐西公路异常艰辛。虽然在一年半时间里抢通长达525公里乐西公路,但是却付出了死亡民工4000余人的惨重代价,所以它也被称为“用血肉筑成的乐西公路”。

全新途胜载着我们沿大渡河蜿蜒行驶,所有道路都是绕山而筑,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有些恐高的孩子们都躲在了家长的臂弯里,不敢睁开眼睛。蜿蜒的山路,还伴着偶而从山上滑落的飞石,复杂的路况下驾驶让大家都觉得胆战心惊,而路况的不稳定性,不可预知的坑洼,泥泞和崎岖也极大地考验了全新途胜硬性通过性。灵活的操控和稳定的底盘,全新途胜也给了驾驶者极大的安全感。

行驶在乐西公路上,全新途胜硬朗的外形与险峻的山岭形成独特的风景。70年前,先辈们用血肉筑成了抗战生命线,70年后,我们来到这里,也将继续将这种坚韧精神传承下去。

北京现代十年大事记(2013年)

北京现代于2002年10月18日成立,是中国加入WTO后被批准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的中外合资项目。北京现代将2013年定义为品牌元年,提出以“现代品牌服务现代客户”,实现品牌的“第二次飞跃”。在此引领下,北京现代提出全新品牌战略“从现代 到未来”。

2013年11月19日,北京现代MISTRA名图上市,成为北京现代推行“D+S(中高级车+SUV车型)”战略规划的重要车型。名图与第八代索纳塔一同构成北京现代的中高级车“双子星”。

2013年12月23日,北京现代年销售100万辆/累计销售500万辆庆典暨品牌战略发布会活动举行。标志着北京现代正式迈过“双百万”辆产销大关,成为继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之后,国内第三个年销过百万的单一汽车品牌,并成为国内用时最短实现总销量500万辆的品牌。

今天,汉源县万工、安乐、马列、皇木、永利等5个镇乡的居民,依然靠这一条唯一的通道,出入乐山和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