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编写组
今天(9月3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的首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近日,四川省档案馆在成都举行了《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首发式,一批原汁原味反映川人抗战的精品档案,在历时2年多的精心挑选和编辑之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四川档案界整合全省档案资源、推出档案文化精品的又一力作,是四川档案人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神圣宗旨的具体体现。
从历史档案角度真实、客观、完整再现川人抗战的史料书,可以说《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当属开山之作。本书选用档案资料896件,共5章158万字,分上、中、下3册,时间断限为1937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这些档案,有的来自全省各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有的出自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尤其是记载川军在前线与日军浴血奋战的阵中日记、战斗要报详报、密电等档案,更是弥足珍贵。本书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史料性的统一,在谋篇布局上显考究,在广种薄收上见严谨,在广度深度上看视角。本书有以下4个方面特色:
彰显功绩推动四川抗日救亡运动
本书专章展示了四川党组织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四川人民,壮大党的队伍,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争取四川实力派,团结民主党派,发展抗日民主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1938年1月10日,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在成都正式成立,1938年11月,根据党的决定结束省工委,撤销重庆市委和成都市委,分别成立川西、川东两个特委,川西特委因西康建省,改名为川康特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1939年,川东、川康党员人数发展到8000多人。党的组织已从狭小的圈子走了出来,具有了广泛群众基础。1939年1月,中央决定在重庆成立南方局,直至1946年5月,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四川党组织在南方局的领导下,组织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加强上层统战,推动川军出川抗战。着力开展对四川实力派和进入四川后的国民党军政要人的统战工作,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朱德、刘伯承亲笔致信刘湘、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杨森等,周恩来多次与刘文辉等人会晤,或派代表做他们的工作。董必武、林伯渠等与刘文辉、潘文华会晤,坚定他们坚持抗日的信心。先后指派张曙时、李一氓、罗世文等人,力促刘湘以民族大业为重,联共抗日,与蒋介石合作“统一川政”。刘湘派出了30多万人的部队上前线,加快了四川抗战基地的形成。在抗战八年中,先后出川参加抗日的部队,共有6个集团军,总兵力达300余万人。
——强化组织领导,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随着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抗日救亡团体的领导核心,四川党组织通过学委、文委、妇委直接领导和影响“民先队”、“海燕社”、“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四川青年救国联合会”等抗日团体,组织抗日集会、举办群众游行、发起献金救国、兴办抗日报刊,掀起了声援华北抗战、欢送川军出川抗战、出钱出力支援前线的热潮,开创了抗战文化宣传的新局面,建立了巩固的抗日宣传阵地。
——坚持团结抗战,开展人民民主运动。按照党中央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四川党组织声援和推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掀起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同时,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勤业、勤学、勤交友的“三勤”活动,做到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转变党的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在城市和农村建立“据点”,组织社团,形成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参加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建立党的公开交通和秘密交通。
在抗战中,川籍共产党人车耀先、闻化鱼、康乃尔、张露萍等,至死不渝坚持抗战,尽显巴蜀儿女的英雄本色。
讴歌英烈四川为抗战作出杰出贡献
抗战时期,四川是全国的“大后方”,是支撑中国半壁河山的后方基地。在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之秋,四川人民义无反顾,慷慨赴难,对全国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
——出兵最多。抗战8年,四川出兵总计约340万人,征兵数量占全国20%以上,正面战场抗日军队每5人中即有1个四川兵,平均每17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人上前线。8年抗战,川军将士北出剑门,东越巫峡,转战7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3个省市,参加了中国战场抗击日军的28个大型会战、战役,守卫全部前线战场1/5的国土,伤亡、失踪64.6万余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位居全国之首。
——出钱最多。抗战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市沦陷,四川成为民国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8年抗战民国政府总支出为14640余亿元(法币),四川负担约4400亿元,占30%以上。四川从1937年8月的第一次认购1900多万元的救国公债开始,又先后认购、发行过“建设”、“军需”、“同盟胜利”、“兴业”等战时公债数十种,大多在1亿元以上。
——出物最多。为了保障抗日军粮的供应,四川人民节衣缩食,交纳沉重的田赋。从1941年至1945年,四川田赋共征收谷物8404万石,占全国征收谷物总量的1/3以上。抗战全面爆发后,沿海产盐区相继沦陷,食盐紧张,作为川盐主产区的自贡,1937年至1941年间共增产200万担,外调满足湘鄂等省的食盐需要。四川各地的工厂加紧生产,为抗日前线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服装和其他各种物资。四川各地还开展了各种捐献活动,为抗战捐钱、捐衣、捐飞机,为支撑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出力最多。为了保障抗战运输通畅,四川动员250万民工抢修川陕、川黔、川滇、川湘四条公路干线,新建扩建空军基地33处。1943年12月,四川动员29个县的50万民工,仅用半年时间抢修出新津、邛崃、彭山、广汉4个战略轰炸机场和5个驱逐机机场,这些机场立即在抗战中派上用场。1944年6月中旬至年底,美国B29轰炸机群从成都平原各机场起飞,共对日本本土和日本占领地投弹3626吨。
揭露罪行日军飞机轰炸四川
从1938年2月18日轰炸重庆开始,至1944年12月18日在万县、梁山、成都等地投弹为止,日空军对四川施行历时7年的轰炸,尤其是1939年至1941年,连续3年对四川重庆、成都施行惨无人道的轰炸,给四川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据统计,1938年-1944年的7年间,日本侵略者至少出动飞机7380架次以上,对四川的66个市、县进行了至少321天的战略轰炸和扫射,投下的炸弹至少有26826枚。四川民众被炸死22500余人,炸伤26000余人。仅对58个市县的统计,大轰炸就造成了民众财产损失至少在1500亿元以上,尚不包括全省公有财产的损失。
再现变迁抗战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本书选用了528件档案,全方位、多视角反映了抗战前后四川、西康两省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诸如抗战时期四川的幅员面积、人口数量、行政组织、财政金融、工矿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以及川康行政区划、西康建省、施政、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