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带头人”办好基层事

19.01.2016  10:26

 

 

第一书记”王瑜(右)和村民一起田间劳作。中里镇党委供图


        □记者 刘鑫
    今年以来,我省在务实有效推动基层党建全面提升方面,坚持真抓实干,分类实施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916个,调整不称职不胜任村党组织书记684名,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1.7万余名。
    坚持干部走基层、接地气,强化基层基础保障,抓好基层党组织扶贫攻坚 “带头人”建设……成为我省基层党建工作主旋律。
    创故事
    新班子,脱贫路上“领头羊
    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郑湾村,雅安“4·20”地震灾后重建村之一,距离市区20公里左右,森林茂密、气候宜人,可谓“山美水美”。
    然而,这一切却让去年9月从雨城区政法委办公室主任位置到郑湾村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王瑜,以及2014年12月底通过村民高票推选出来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高兴不起来。
    原因何在?村支书郑本文告诉记者,郑湾村地处山区,平均海拔1500米,地少林多,村里的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发展项目缺工缺劳。加之以前的村两委成员,对很多事情不作为,导致村里发展滞后,群众怨言颇大。2014年底,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郑湾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19户,郑湾村也成了后进村党组织。
    对此,郑湾村的新一届干部们有着自己的探索。
    “这里气候好、水质好,还离城区近,很适合搞蔬菜、猕猴桃等特色种植业。”刚到任不久的第一书记王瑜,通过近三个月时间的走村入户调研村情民意,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瑜的想法,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拍即合。随后干部书记示范引领、党员群众跟着干,郑家湾村200亩新平整的绿色蔬菜种植园破土而出。而最让王瑜、郑本文等干部欣慰的是,群众积极性非常高。
    “干部主动带头干事,我们当然愿意配合。哪个不想富起来嘛,肯定愿意包包里头有点儿钱噻。”九组的贫困户郑守超笑着说,他家已种植蔬菜1亩,今年纯收入7000多元,“这一届的干部不喊口号,实实在在为民办事。明年我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搞蔬菜种植,准备扩大规模到七八亩,争取脱贫摘帽!
    郑湾村干部们还上下联系,与雅安市政管办和市机关食堂签订了上门购销合同,彻底解决了“蔬菜卖难”问题。同时,鼓励党员、群众通过发展蔬菜、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全村种植蔬菜200多亩,猕猴桃900亩,茶叶1000亩。2015年一年时间,全村贫困户119户中已脱贫81户,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郑湾村也摘掉了后进党组织的帽子。
    创观察
    党建扶贫,基层发展主阵地
    基层一线工作,往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穿针引线、承上启下,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共谋福祉,是基层党组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为此,省委组织部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实行“三分类三升级”、开展 “万名人才回引工程”、坚持领导带头“走基层”等活动,目的就是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化造血扶贫力度,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郑湾村的情况为例,新一届村“两委”成员村主任胥怀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共产党员就是要不怕吃亏。
    2014年,郑湾村准备大力发展猕猴桃特色产业,可部分村民面对机遇犹豫不前,胥怀勇就先带头示范,将技术等免费传授给村民,尤其是自己对口帮扶的几户贫困户。如今,他对口的贫困户中,最少的种植猕猴桃6亩,最多的有30多亩,每户平均收入六七万元。而他只有不到2亩,年收入不足3万元。面对家人亲戚的调侃,他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只要老百姓富裕,就行了。
    无私奉献,一个党员一个战斗堡垒,党员群众“点对点”结对帮扶,是雨城区区委组织部按照中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在开展 “筑牢堡垒抓基层”工作中的活动之一。同时,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郑湾村的村民当中,很多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大多会使用微信、QQ等新兴通讯手段。对此,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一起建立了“郑湾村干群微信群”,发布工作动态、宣传种植技术等等,在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的同时,也为村里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贫困户郑守超拿着手机告诉记者,你看,这个“5月开花授粉、6月套袋疏果……8月护果9月收”的猕猴桃管护顺口溜,就是村干部整理出来发布在微信群里的,“简单方便又好记。这一届村干部,真的是有水平。
    创新手段服务基层,探索“网上党支部”等活动,已成为雨城区区委组织部在开展基层党建过程中的又一着力点。同时,也是我省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当中,拓宽党建阵地,健全服务平台,形成以党建为核心,社会全覆盖大格局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