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切实抓好小春田管及大春备耕工作

24.02.2016  15:06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工作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小春田管及大春备耕工作。

  一、小春作物田管到位

  “三分种、七分管”,从小春作物播栽以来,我市就高度重视小春田管,组织指导群众及时开展匀密补稀、理沟排湿、科学追肥、病虫防控等工作,特别是各地狠抓了一月份雨雪冰冻灾害后的小春田管保苗护苗工作。目前,全市小春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较轻,长势良好。据调查,小麦、油菜等作物一二类苗比重均达到85%以上,为小春丰收奠定了基础。

  二、大春备耕工作扎实

  一是大春播面规划落实。各地发动群众对大春作物播面进行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规划布局落实工作。据统计,全市规划落实大春粮食播面595万亩,与上年播面持平,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稻、专用玉米、特色优质小杂粮比重增加。二是春耕物资准备充足。各地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农用物资的组织调运和供应工作。农业部门及时发布2016年农作物主推品种,强化市场执法监管指导,引导农民购种购物和推广适合我市自然地理条件的耕作、收获及设施农业机械设备。截至目前,全市已备杂交水稻种268.6万公斤,占计划的103%;备玉米种252万公斤,占计划的105%;已备肥30万吨,占计划的80%;备农药1800吨,占计划的82%;备农膜4782吨,占计划的86%。三是农业科技服务深入。全市结合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市县农业部门抽派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帮村活动,加大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力度,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优化耕作模式,大力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成片规模发展特色产业,集成展示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技术人员2.23万人次,举办技术培训1.05万期次,培训农民近54万人,印发技术资料74.5万份,已检修各类型农机具1.2万余台,规划大春作物高产创建示范面积41万亩。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小麦、油菜、蔬菜等小春作物遭受一月份低温和雨雪天气的影响,长势较弱,雨雪天气对油菜早花有一定的影响,有可能出现分段结实现象,后期病虫害有可能偏重。二是大春备耕存在种子、化肥、地膜等农资价格较高,加之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种植效益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春耕备耕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户购种进度较慢,购种量有所减少。据调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零售价分别在85公斤/元和35公斤/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农户购种量仅占50%左右。大量购种时间在3月上旬。

  四、下步工作

  “雨水”刚过,正是小春作物田间管理及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

  (一)继续抓好小春田管努力夺取小春丰收

  目前各地应针对当前小春苗情,及时做好分类指导,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控。重点抓好小麦好孕穗拔节肥、油花期叶面硼肥施施用。同时抓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率,尽力减轻病虫危害损失。

  (二)扎实抓好大春备耕和春播育苗工作

  一是做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加强化肥、农药、柴油、种子种苗储备、供需和价格监测,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净化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二是指导农民尽快购好购足大春所需农资,抓季节抢进度,适时进行播种育苗,全面推广地膜育秧、双膜覆盖等保温育苗技术,精心育足育好水稻、玉米、红苕、棉花、蔬菜“五苗”,为大春早栽满栽、抗灾补栽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积极培育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种植。安排农技人员深入基层,直接指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长。四是抓好农机化作业,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涉农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等开展农资配送、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病虫防控等社会化服务,支持持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等社会化服务作业。五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服务。加大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着力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大规模开展粮油高产创建,集成展示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带动大面积“四新、六良”技术的普及到位,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