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质量脱贫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

23.05.2018  15:18

 

□王彬彬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夕在四川视察时,提出了高质量脱贫和高质量发展等新要求,为我省在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能“单打一”,必须自觉地把高质量脱贫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起来,统筹谋划,相互借力,共同实施,同步推进。
  把高质量脱贫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是由我省基本省情所决定的。我省是西部大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的影响,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一方面,我省是全国重点扶贫省份,境内有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共45个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省的27.2%,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致贫原因最复杂、扶贫类型最多、脱贫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另一方面,我省是全国8个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拥有天府新区创新科技城、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等创新发展增长极,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领域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据《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7)》显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成都的创新环境指数排名全国第8,创新产出指数排名全国第7。可以说,深度贫困与前沿创新同时并存,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省情。
  把高质量脱贫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是由我省发展的内在矛盾决定的。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省的脱贫攻坚工作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面上普及向重点突破、巩固提高转变。在这一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破解高质量脱贫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如何在社会公平与创新效率之间达成高水平的统一,这就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加快高质量脱贫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强创新发展增长极与深度贫困地区的有效联动,将发展的经济代差转变为接续增长的新空间,将后发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的新支撑,让更多的创新力量在助力精准扶贫中实现更高质量成长,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在分享创新成果中获得更高质量生活,让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优势互补中形成自我促进、循环上升的新动能。
  把高质量脱贫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要强化技术对接。实现高质量脱贫,必须坚持变“输血”为“造血”,从技术获取、本领提升入手,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可持续、能发展的生计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项目与生产力、劳动与收入“四个”对接,加快技术推陈出新、成果转化、梯度转移。要充分利用技术级差和产业级差,大力推动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一是对接生产技术。如引进先进果蔬和药材种植技术、先进畜禽养殖技术、绿色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技术等,构建适应贫困地区区情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二是对接交易技术。如引入电子商务、互联网交易平台等贸易组织,解决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对接的问题,搞活贫困地区流通业,让贫困地区搭上“一带一路”建设快车。三是对接工程技术。如引入先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等,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把高质量脱贫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要着力生态对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脱贫致富的基础性条件。绿色发展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发达国家超过七成的创新与绿色相关,绿色创新成为创新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我们要充分抓住生态环境大保护的机遇,以绿色发展助推高质量脱贫,以绿色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对接绿色旅游,让贫困地区的壮美景色和民族风情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让节事、文化、自然、旅游形成协同效应;要对接绿色产品,打造具有大小凉山特色、藏区风情的绿色品牌,开发绿色健康的地理标志产品,将农田、草原直接与餐桌对接起来;要对接绿色创新,让贫困地区的绿色发展需求成为推动绿色创新、点亮绿色创意的重要来源,在政策鼓励、投入保障基础上为绿色创新提供试验田、转化站。
  把高质量脱贫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要实现服务对接。实现高质量脱贫,必须切实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构建社会互助网络,不断提升社会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流动性和社会流动性,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化满足更多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对标基本生活质量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一是对接基本公共服务,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对接优质公共服务,通过对口帮扶、数字技术等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等优质公共服务“”到贫困地区、惠及千家万户。三是对接人文关怀,开展各类公益活动,重点针对因病致贫人群、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返贫人员、贫困老人等三类群体,加强人文关怀和扶志扶智,促进贫困人口精神脱贫。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