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技术实现“水面油田” 浮萍生物能源研究获突破

31.12.2013  06:02

    一株不起眼的浮萍,和汽车能发生什么样的关系?继去年薯类高效乙醇转换技术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院研究员赵海率领的团队,又在生物能源领域取得新的突破。通过从水面植物浮萍中提取淀粉,形成乙醇燃料,可为机动车提供动力。

    跟以往利用玉米等谷物原料生产生物燃料有所区别的是,浮萍廉价,利用废水生长且生长速度极快。可以避免生物能源领域多年来“要燃料还是要粮食”的争议。因此,专家认为,浮萍生物能源的推广前景更好。

    在把眼光投向浮萍之前,赵海从事新型能源研发的原材料是甘薯。经过技术攻关,赵海团队把薯类的燃料发酵时间从原来的60小时降到30小时,酒精浓度从原来的5%—6%提高到10%—12%以上。但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主张薯类作物应该优先用于解决粮食问题。在寻找一种能为更多人接受的生物能源原材料时,赵海团队找到了浮萍。“目前已稳定实现浮萍淀粉含量达到 40%以上,最高可以达到60%。”赵海告诉记者,这意味着,每株浮萍的能源转化效率会更高。

    赵海说,为了实现规模化,实验团队在四川、云南两地建立浮萍野外大田培育基地,目前已实现在大田条件下浮萍淀粉含量最高可达52.9%。实现每亩水面浮萍淀粉产量达800公斤以上,浮萍生物量积累每年达3吨/亩。“按照每两公斤淀粉转化为1.3升乙醇汽油来计算,相当于可以生产520升汽油。”赵海解释说。

    不过,四川现在并没有纳入国家乙醇燃料试点,短期内还难以在川内推广。赵海打算,先在地膜、包装等行业率先实现应用。(记者 张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