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企欲以技术创新分享1.2万亿“蛋糕”
06.05.2014 11:37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局
差距就是创新空间
刘冬说,目前,四川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还很低,即使实现了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计划提出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55%”的目标后,与全国平均86%的水平比较,还有31个百分点的差距,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到50%,在全国排位靠后,这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各家企业在技术研发创新中的投入在销售总额中的占比差别很大,虽然有达到3%以上的企业,但大多数企业却在1.6%以下。“我们也知道,不搞技术创新只能是死路一条,但技术创新不仅需要钱,还需要耐心。”成都一家企业老总坦言,目前企业生存都成困难,当务之急是解决吃饭问题,这就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其次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川内建立了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到10%。“去年,四川在汽车、轨道交通、油气、数字家庭、钒钛、生物医药、环保装备、饲料、泡菜和生猪等产业组建了10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刘冬说,这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参与者都是在行业中具有话语权的企业,但更多的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还未加盟产业技术研究院。
第三,资金支持缺乏“底气”。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建有利于整合行业内的科研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但也需要资金。尽管对于像长虹、攀钢这样的龙头企业“不差钱”,但对于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则求“钱”若渴。
虽然2013年四川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69项,但转化率不到30%,大多数科技成果还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与思考:一些研发项目墙内开花墙外香,项目流到川外甚至境外去了。”刘冬坦言。
技术创新有路可寻
“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时期,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四川对科技与经济结合路径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刘冬说,尽管时间不长,但已经初见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般人看来,泡菜产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可言,但四川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大了对泡菜制作的技术创新力度,打开了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使其销售额突破了百亿元大关。“确实有些出人预料,因此不要小看产业技术研究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眉山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川内部分上市公司成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牵头单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四川长虹、攀钢集团和高金食品分别成为了数字家庭产业、钒钛产业和生猪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依托企业。另有一些上市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如新希望、通威股份成为了四川饲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参与单位,华神集团成为了四川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参与单位。
四川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说,公司出资100万元,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出资60万元、电子科技大学以技术作价40万元出资入股,联合成立了四川数字家庭视听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公司化运作,科研成果也是有偿转化和使用,虽然运行时间不长,但即将有研究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了。“至于该项目投产后每年能够产生多少产值,现在还不好预测。”“近几年来,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20亿元以上,占销售收入的3.6%左右。”阳丹说,研究院的研究内容既有基础性研究课题,又有应用性课题,其中,基础性研究课题主要是为四川数字家庭视听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经常性支撑,应用性课题则为产业化作准备。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辉芬也表示,公司每年的研发费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达3%以上,研究院已经有研究成果问世了。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局
06.05.2014 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