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今天的承诺托起明天的太阳——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探讨“新常态”下的民生保障
“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民生话题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一次郑重提出。所不同的是,我们已经走入了经济“新常态”,这个语境下的社会托底,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托得住?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新常态”下的民生保障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最暖不过雪中送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雪中送炭,更需要带上一种关注和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就将目光聚焦在“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上。“这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了。在全国‘失独’家庭中,农村家庭约占40%,生活在农村的‘失独’父母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在丧失劳动能力后,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失独父母冰冷又郁结的心,需要社会来温暖。“可以建立专项养老保险制度,还有专门的养老机构,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模式和通过互助帮扶机制,解决‘失独’老人的实际困难。”鲍义志说。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也有同样的担忧。“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城市的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口的49.7%,农村比例则更大。通常来说,安度晚年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经济上不发愁,生活上有人管,精神上能慰藉。此三者缺一不可,而独生子女家庭恰恰在这三个问题上很难满足老人的需求。”
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使老年人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更要关心为他们制订的政策得当与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少地方农民进城、住房上楼,子女也享受到好的教育。然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朱晓进了解到,一部分脱离乡土后的农民幸福指数并没有真正提升。据他了解,这部分新市民处在回不去、融不进、待不下的“不城不农”尴尬境地。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我的理解是要避免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朱晓进说,要对新市民中的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员分离进行技能培训,并专门拿出一定岗位给经过培训后的新市民,让新市民通过产业化转型,在共同劳动、共同创业的过程中,逐渐塑造新的城市生活习惯,实现“农村文化自觉”向“城市文化自觉”转化。
每个深陷贫困的村子都不一样
“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精准脱贫,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又一信号。
“‘精准脱贫’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新时期扶贫工作机制需要创新,扶贫一定要有针对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李彬表示。李彬的一个定点帮扶村是广西隆安县良一村,目前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下一步将进行产业和教育上的扶贫。
结合多年的扶贫经验,李彬总结,每个深陷贫困的农村都不一样,都有自身特点。“拿广西来说,有的村子人们掌握着一定的劳动技能,但自然条件或生产条件恶劣,缺水或者土壤不适合种植作物,生存环境容量小,人们没有用武之地;有些地方自然条件不错,‘扶贫专业户’却有不求思变的坐等观念,知识和能力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展望未来,李彬希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后,能将扶贫工作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将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实行分批分阶段易地搬迁,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让贫困山区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改变命运。
呼唤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郭晋云关心的教育问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有所体现。
幸福的童年,离不开家庭的滋养。郭晋云告诉记者,留守儿童的处境一直牵引着他的目光,“他们在受教育阶段失去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在信息化社会失去先机。输在起跑线上,必然会减少个人的上升机会。而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素质不高,也直接影响经济的转型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如果按1.5个留守儿童一个家庭计算,就是说,在留守儿童的后面,我们国家有4000万个左右的家庭。我们的决策机制缺了什么?希望政府制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时间的强制目标,通过帮助在城镇务工农民在城镇安家,减少留守儿童数量。”郭晋云说。
在高寒缺氧的青海高海拔地区寄宿学校,教学条件之差,外界难以想象。“天冷没有棉被,老师和学生们用动物皮做的褥子凑合,下课后老师要带着学生们去捡牛粪回来取暖……”全国政协委员庞晓丽是西宁市第十四中学的特级教师,长期深入一线,她太了解学校师生的情况。“学校本应是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能留下来的老师都非常不易,非常艰辛。”她希望有关部门能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的补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