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拓展渠道、创新方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乐山将4月定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取意见月”,广大党员干部依靠群众查找问题的力度不断加强。5月,在前期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找问题的基础上,乐山的教育实践活动将进一步“升温”。“找问题”成为乐山党员干部近段时间的“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乐山拓展渠道、创新方法,加大力度查找问题,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回应百姓最大关切。
“三话”让问题浮出来
3月15日,乐山市委组织部的两名党员干部悄悄走进马边县荍坝乡会步村,村组干部全不知情。
“我们这种家庭有计划生育补助没有?”面对素未谋面的“来客”,65岁的王会云敞开心扉。第二天,王会云的问题交办到村支书喻志聪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手里。王会云与计划生育奖励补助金发放年龄之间已存5年“沟壑”的问题有了答案。
截至目前,乐山市委组织部开展“走进群众”活动的12个小组,已与7个区县26个村的村民进行交流。
这仅是乐山党员干部“找问题”的一个方面。早在去年,乐山就以机关作风建设、乐山好干部评选和廉政宣传周三大活动为抓手,助推干部作风“下沉”,查摆突出问题。
在乐山市委书记唐坚看来,如同治病先诊脉,查找问题是第一步。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照查找出来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问题“正衣冠”。
针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时间和空间错位、感情缺位等问题,乐山进一步丰富网络对话、基层夜话、家访谈话“三话”内容。10名市领导、28个市级部门先后做客网络会客厅,梳理出网友建议600余条;全市234名市、县级领导参加基层夜话,1.2万多名群众在146场活动中共提出发展问题320条;数千名党员干部“家访”群众,2300余条问题被找出来,由点及面的现状调查,更发现了扶贫对象不精准、“最后一公里”未畅通等问题。
群众当裁判向惯例开刀
城市中心一片8.7平方公里的土地曾为“焦点”:原打算适度开发一些商业服务设施,但在网上问计时遭到多数市民反对,市民更愿将这片“城市之肺”建设为原生态绿道。凡涉及绝大多数群众利益的事,群众当裁判。如今,10公里的绿心环线成为市民的休闲之所。
从群众中来的问题,远不只一条路。
3月,为建好村里的长毛兔养殖基地,建设乡黄茅埂村“第一书记”刘佳承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走出大山取经。“这是了解村民意愿后作出的安排。”刘佳承说,如何培养彝区造血功能不能想当然,要听取群众的意见。
群众当裁判直击“顽疾”。3月底以来,马边县针对党员干部“酒桌”、“牌桌”及乡镇干部“走读”现象进行“两桌一走”专项治理。“过去,部分干部认为在民族地区喝点酒不算什么,打打麻将也正常。但从群众反映的问题来看,这种现象已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必须向惯例开刀。”马边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负责人说,马边提出15条措施让党员干部远离酒桌和牌桌。截至目前,乐山批评教育走读干部36人,诫勉谈话19人,通报5人。
针对从群众中发现的问题,乐山推出量身定制的解决渠道:五通桥区创新开展“干部夜读”解决工学矛盾;马边县的宣讲活动全部以彝汉双语形式展开;夹江县针对陶瓷企业多而散的现状,将学习时间灵活分散于开工前十分钟和晚间半小时……
“六个一”回应彝区群众关切
由点及面,从群众中查找到的问题直接促成乐山市的“精准扶贫”。
在马边县、峨边县和金口河区,居住着42万彝汉群众。乐山选派287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增强村党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推进新寨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第一书记”带领群众建彝家新寨188个,16079户群众住上新房;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288个,争取帮扶资金1800余万元。
享有同等教育资源是彝区群众期盼,乐山从今春起为各彝族村小选派支教志愿者,今年将实现全覆盖;为解决彝区幼儿“散养”问题,乐山多渠道填补“学前空白”,已建的50所村级幼儿园使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70%,今明两年再建100所,将把这一比例提高到85%;群众看病难问题也将随着百名汉族医务人员的3年支援而解决,依托“民族医士定向班”,彝区将有留得住的村级医务人员;“赶场就花一天”的情况已改变,如今覆盖率超60%的便利店让彝区群众享受到社区化服务。
顺应彝区群众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关切,“第一书记”、支教老师、幼儿园、卫生室、便民店、村规民约——“六个一”成为彝族村从“硬件”到“软件”的“标配”,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成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力载体。
找问题解问题 回应百姓最大关切 -
成都11:15 04.05.2014 人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