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发力点” 川茶未来机遇多多

04.07.2017  07:33

 

        □记者 刘佳
    川茶如何“走出去”才更加稳健?如何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收益?6月29日,在旺苍县召开的全省川茶产业发展助推产业扶贫工作会议总结了五年来川茶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研究深化川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交流茶产业助推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川茶“抱团
行销全国远销国外
    6月29日,在米仓山茶业集团三江茶叶加工基地的包装区,精深加工包装好的黄茶、绿茶装箱运至成品库,再通过门店、团购、电子商务等渠道行销全国各地。
    “通过电子商务和外贸公司,米仓山茶的海外销售量有了巨大突破,红茶远销俄罗斯和澳洲等地。”米仓山茶业集团电商部经理李健说。
    品牌多、名牌少,是川茶发展当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2015年,省政府推出“天府龙芽”省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唱响了“雪山之水润天府,天府之气催龙芽”的川茶主旋律。
    省川茶品牌促进会会长颜泽文介绍,为了助推川茶品牌“走出去”,川茶品牌促进会先后在 “开放的中国看四川”“天府龙芽欧洲行”等活动中均有精彩展示,为促进川茶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各地打造的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雅安市名山区围绕“茶+品牌”主线,拓展茶叶市场,以“蒙顶山茶”为公共品牌。强化特色产品开发,在巩固蒙顶甘露、毛峰等传统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创新推出黄芽为基料的高端禅茶系列,有力地推动了蒙顶山茶品牌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产业升级
川茶由大变强
    木门三合现代农业园区“智慧茶业”示范基地里游人如织,茶园里,工人们用茶叶收割机在劳作,这批收割的绿茶将主要用于做发酵茶。
    旺苍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茶叶基地建设的“桥头堡”,突出依靠科技支撑,着力在园区茶叶生产、管护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三化”上下功夫,建成“智慧茶业”示范基地,有效提升了园区茶叶生产科技效益。
    绿茶冰淇淋、茶叶酥……在“智慧茶业”示范基地旁的“旺苍县名特优产品展销区”,米仓山茶业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李菊华向与会嘉宾介绍该企业研发的米仓山茶食品。
    “我们用现代工艺生产超细茶粉,生产各类茶食品,充分利用择选后的茶叶废料,制作茶雕等绿色天然的装饰品,开发茶叶延伸品,目的就是延长茶叶产业发展链条。”李菊华说。
    统计表明,五年来全省茶园面积达到495万亩,比2011年增加136万亩,增长38%;茶叶产量达到26.5万吨,比2011年增加7.8万吨,增长42%;实现毛茶产值190亿元,综合产值550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1.2倍;川茶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列。
茶产业”+“扶贫
贫困户共享收益
    在米仓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下,木门镇方田塝有机黄茶标准化生产基地黄茶长势良好,工人们正在茶园里忙着除草、修剪、施肥。孙荣思是木门镇三合村一组茶农,每月园区务工收入在2000元左右。2014年,孙荣思种植了1亩左右的黄茶,就是这一亩今年刚投产的黄茶,给他带来了上万元的收益。
    “以前黄茶扦插蕙条从浙江引进,农户统一采购,价格在3元/株,还不一定买得到;现在基地就有黄茶母本园,蕙条价格在1元/株,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成立了专合社,统一解决种、产、销等环节的问题。”孙荣思说,“为了让贫困户受益,目前基地还发展了70多户贫困户,种植黄茶800亩。
    近年来,旺苍坚持有机生态发展理念,推行“四联四带”,不断健全茶产业扶贫体系,即推行 “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强化权益量化带动农民增收;推行“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强化股份合作带动农民增收;推行“产业服务协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强化托管服务带动农民增收;推行“新型发展业态+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强化高端定制带动农民增收。2016年,全县私人订制茶园达到45亩,54户茶农实现收益60万元,农户管护“私人定制茶园”实现二次收益6.7万元。

峨眉山市:茶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林立 “第二届扶贫与移民
深化茶产业供给改革 增强体系化扶贫实效
  旺苍县委书记 刘亚洲 旺苍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土壤富硒富锌,种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早在西汉时期,旺苍茶叶就被列为皇家贡品。近年来,我县主动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突出有机生态,完善“四大体系”,着力将茶叶打造成了全县农业龙头产业和脱贫奔康支柱产业。截至2016年底,全县绿茶种植面积20.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