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盼干部真正转作风

07.02.2014  15:11

新春伊始,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在本市17个区县有序开展。而今年,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也成为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

干部革除“四风”、改变作风,更好服务基层、夯实基层,是人们对群众路线教育的普遍期待,也是上海成为 “改革攻坚排头兵,创新探索先行者”的题中之义。

马年开局,看看基层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对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有何话要说。

盼干部真正转作风

要找准问题,更要敢担当

【不要想当然、拍脑袋】

郑欣(化名)街道公务员

去年一年,参与组织了多次由居民代表、驻区单位及居委会干部等参加的座谈会,市里各个条线都有领导下来。听了那么多场座谈会,感触最深的还是老百姓那句“为群众、为基层多做点实事。”多做实事的前提,就是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要想当然、拍脑袋。以前我们也碰到过,明明是为了让群众更有保障,却因为政策设定的不科学导致申请者寥寥无几。期待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好好梳理一下我们的政策。对于要推出的新政,还是先要做好科学深入的调研再说。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

卞松泉 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校长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启动,我看要特别注重防止片面性:即以前不太重视,现在过分重视。走群众路线要听取群众呼声,过程中也会碰到“多数”与“少数”的问题,不能因为偏听一方,不敢作为,反而使更大群体的利益受损;更不能因为听到不同声音,怕担责任所以不敢作为,寻求“过得去”即可。我希望,领导干部还是要坚持原则、敢作敢为、敢于担当。

【问题不要又交给基层】

肖桦(化名)某区行政部门科员

一开年上级领导就要下基层,想来会很热闹。下基层是大好事,不过我们基层公务员有一点担心,会不会领导干部热热闹闹走过基层后,活儿却习惯性地全部交给底下来干?领导部门、领导干部查摆出问题,会不会到头来又是基层工作人员去应急解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们期待上级部门、领导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能真实找准基层存在的问题,铲除产生基层问题的根源,形成长效机制。好像一位市领导说过,“问题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

【保持好做法,就是好作风】

王蔚 原虹镇老街动迁居民

我一直记得当年还在老街的时候,动迁干部冒着大雨跑到我家听意见、讲政策,鞋子都湿透了。等到搬进曹陆新家的第一个春节,老街的干部居然坐了一个多小时车跑过来,就为看看我们动迁居民,为我们写一副春联。这些细节我们特别感动,这就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我说什么是好作风,所有干部都能够这样做,能够坚持这样做,不要高高在上,就是好作风。

盼为基层减负增能

要真学会倾听基层声音

【好干部和好医生一样】

杨如明 凉城街道秀苑居民区党支书

我对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三个期盼:一盼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让基层真正做到“有人干事、有阵地做事、有钱办事”。二盼为基层减负增能。我们最痛恨那些形式主义、不切实际的官样东西,痛恨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对待工作推诿扯皮。好干部和好医生一样,要学会倾听基层的声音,了解基层真正需要什么,到底有什么困难,才能 “对症下药”,出台好政策。三盼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活动重点应该放在为群众解决问题和办事上,通过政府各职能部门力量的组合,下决心解决几个以往上下兜圈就是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真正帮助基层提高解决急、难、愁问题的能力。

【让人才安心于基层岗位】

张德凤 天山怡景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社区基层工作很繁重,诸如安全卫生、文明评比等方方面面的事务通通都压到下面来。新的商品房小区又面临很多新问题,比如对一些人户分离者、富裕群体,居民干部上个门都难,更别提开展其他工作了。社区干部压力很大,待遇普遍较低,社区留不住人,社区干部青黄不接。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为居委会减负,厘清其职责,适当提高待遇,让更多有志于基层工作的人才安心于基层岗位。

【下派任务事先要归归类】

董菊兰 曲阳街道林云居委会主任

年前,区里的民政部门请我们一些居委干部开了个会,我们提出许多政府部门下派到居委会的工作任务,能不能事先整合一下归归类?职能部门很重视,我们期待着马年这件事能真的办成。去年我们都喊台账多,结果台账真的减了,该归并的归并了。台账减了之后,其他工作中存在的多头布置问题是不是也解决了?

【面对复杂问题能有底气】

黄蓓 洛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我们期待基层能从各条线台账材料中真正解脱出来,减少或兼并一些重复的,形式化的工作台账;能够得到更多的高质量学习培训机会,让我们在面对社区纷繁复杂的事物时能够更有底气;党政部门要在区域化大党建基础上搭建更多的平台为基层增能。

【社区服务更当专业化】

张美华 基层公务员

社区服务专业化的问题十分迫切,这不是简单的增负或减负的问题。街道在养老领域花了很大力气、做了好事,老人们未必满意,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基层公务员既无足够精力投入具体事务,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专业化与社会化成为社区服务发展中的一个难题。现在专业社工人才数量不足,且流失严重现象,社区服务水准很难提高。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在政府财力有限情况下如何为社区服务筹集更多资金,拓展社区服务的范围和空间;二是如何理清并处理好基层公务人员和社工的关系。

盼政府服务更优化

要整合资源和搭建平台

【基层怎样,百姓心中的政府就怎样】

丁妮 康健社区居民

我参加社区的老年人文体活动,合唱排练的时候没有钢琴,我把这个需求向社区反映,他们回答说经费有限,“照顾老弱病残还来不及,没钱给你们玩”。这样的回答态度让我们挺失落的。现在上海步入老龄社会,政府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要关注精神生活。居民文体活动有需求,若政府经费紧张,能不能想点其他办法呢,比如搭建平台、整合驻区资源帮助我们解决,若实在不能解决,好好解释,居民们也会理解。基层政府是居民直面的第一扇窗口,他们怎样,老百姓心中的政府就怎样。

【政府服务,能解决具体的事吗?】

陶紫彬 谈家二八文化信息商务港总经理

我们谈家二八楼宇服务着206家企业,有刚起步的小微企业,也有上市公司或准上市公司。(下转7版)(上接第1版)今年我们正在从金融资本角度探索独创的企业孵化培育模式,在此过程中很希望政府提供更加系统化的扶持。如今服务企业的部门很多、送服务上门的条线也很多,希望政府部门能把服务内容具体化,落实到解决一件具体的事上。还希望政府工作人员能为企业加强政策解读,并扩充服务团队,让更多有经验的优秀人才来问需企业。

【做好社会组织和社区的桥梁】

鲍芸 长寿社区邻里中心主任

今天的社区服务越来越多依靠社会组织,但目前社会组织生存也比较艰难,一些有热情的社会组织创始人苦于缺少资金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多提供支持,扶持社会组织承接服务,此外还应起到桥梁作用,帮助社会组织走进社区与居民对接,从而实现自运转。

【工商登记改革,走得快一些】

李军 上海尚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医疗科技领域的一位创业者,我是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受益者。今年,我期盼政府能在简化审批流程方面有更大作为。去年,我们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因为涉及外地的股权,在工商审批这一环节受阻,整个审批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期间什么都不能做,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我注意到上海自贸区正进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改革涉及注册资本、取消年检等内容。速度快了、门槛低了,创业的便利才能激发创业热情,企业的活力才能充分激发。

【新业态快快领到“出生证”】

小幺 创业者

现在新业态、新事物越来越多,相关部门职能也应当跟上,让众多新兴行业企业顺利领到“出生证”。比如我自己开的一家宠物陪护公司,帮主人家遛狗、喂食、陪伴宠物,提供宠物咨询、训练服务等,但企业在进行工商登记时却无法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对号入座”,无奈只好打了个擦边球,登记为咨询类企业。希望接下来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此方面能进一步放宽。

【小笔收费,也要清理规范】

沈标 松江新城居民

这些年上海人出国旅游留学挺多的,但是每次出国都要办理许多手续,又收许多费用。如办理出入境事务印照片、复印的收费都挺“辣手”的。此外,我们平时办一些有关民生的办理事项,身份证复印也都要收费。建议相关部门更好地清理和规范各项收费,一笔笔费用虽小,但也应该让老百姓付得明明白白,也关乎政府部门的形象。

【盼“最后一公里”更给力】

小张 临空经济园区爱立信中国通信公司上海分公司职员

这两年,园区的商务环境越来越好,园区管理方对企业白领的服务也动足了脑筋,比如增设了价廉物美的白领食堂,开设了不少有价值的培训项目,还组织白领开展各种联谊活动。我的新年愿望是园区交通能再给力一些,尤其在地铁站到公司的“最后一公里”衔接方面增加公交布点,让我们白领出行更方便。(本报记者朱珉迕 谈燕 王海燕 张骏 栾吟之 沈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