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后进村变为后劲村

28.11.2017  00:06

 

      □记者 刘佳
    “要建立长效增收机制,防止返贫的情况发生,即便驻村工作组离开,全村的致富增收事业也能够长期进行下去。”谈及目前的工作重心,屏山县锦屏镇万涡村第一书记王琳这样说道。
    王琳,这位来自省委办公厅保卫处的干部,2015年8月底任屏山县专职扶贫副书记、锦屏镇万涡村第一书记,他带领的驻村工作组探索推新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快速打开了万涡村精准扶贫工作局面。今年他获得了全省首例脱贫攻坚“创新奖”。
鼓励农业保险减轻种植风险
    近日,万涡村村支书何正荣来到三组组长郝龙和家中,他说道:“锦屏村在800米海拔以上发展的茵红李,由于今年受大风、冰雹的影响,基本没有什么收成。锦屏村与我们相邻,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估计大家的致富增收就成了问题。我认为购买农业保险是有必要的,至少每亩有2000元的保底收入,减轻了大家的种植风险。
    “农业风险确实比较高,我们响应村上的号召,要发动村民购买农业保险。”听了村支书的一席话,郝龙和也这样认为。
    两年前,万涡村是典型的“落后村”,全村贫困户81户26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2.36%。一是特殊人群多,村民普遍缺技术、缺劳力,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超过一半;二是产业规模小,当地农户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茵红李种植也基本是 “单打独斗”;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户种植养殖的农产品,都因为交通不便,没法销售出去。
    近两年来,省、市、县各级部门对万涡村进行了精准帮扶,以王琳为首的驻村工作组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鼓足干劲、做实脱贫攻坚工作,彻底改变了万涡村的落后面貌:路网、水网、电网、通讯广电网建设有序推进;农户住的危房、土坯房不见了,安全住房实现全覆盖;以前村委会旁是一片荒坡,现在成了易地搬迁聚居点,有26户农户搬迁入住;产业方面,3000多亩茵红李产业基地已见效益,今年全村茵红李产量达220吨,实现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户均收益达5万元,同时“长短结合”,重点培育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乡村旅游业。
    王琳介绍,为了防止茵红李歉收、滥市、减产等风险,今年全村准备购买农业保险,为每亩丰产的茵红李投保120元,其中政府给一般户每亩补60元、贫困户补90元,如果出现茵红李减产、滥市等情况,每亩最高可赔偿2000元,通过农业保险,老百姓有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
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美丽新村
    当然,王琳口中的扶贫长效机制,远不止产业这一个方面。王琳告诉记者,目前还让他担心的,就是村集体经济“钱怎么来”和“项目谁来管”的问题。
    今年万涡村引进广东惠国农业公司,总投入200万元,成立屏山稼穑农业公司,配套建设小型水果交易市场3个、水果包装厂1个、冷冻库2个,其中万涡村整合产业扶持基金和残疾人股权量化资金共80万元,入股屏山超农塑水果包装厂、整合农业产业股权量化资金入股水果交易市场,约定第一年分红6.5万元,以后每年递增。同时,争取三峡公司捐款修建冷冻库1个,以每年3万元的价格租给稼穑农业公司经营。
    “这样算下来,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余万元,且较为稳定。”王琳说,“万涡村基本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接下来,我们要让村民把卫生环境搞好,既能确保如期脱贫,又能杜绝贫困户 ‘等靠要’的思想。
    “万涡村准备发展乡村旅游,老百姓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不好,游客来了留下不好的印象,等于自己砸自己的招牌。”何正荣说。

巴塘县三举措围绕两不愁算好增收账
  一是统筹各方资源。整合“三同”资金1.90亿元,倾力实施124个扶贫项目,提前打捆实施2018、2019年部分脱贫村项目。积极争取团省委、双流区和各界社会爱心人士爱心帮扶资金2600万元。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引导在巴企业参与精准脱贫,华电公司投入3600万元高标准打造苏洼龙、道冉村等贫困村、户,高标准打造移民新村建设。二是加大产业发展。立足今年16个贫困村实际,积极发展青稞、马铃薯、藏猪、藏鸡种养殖为主的集体经济,完成2210亩优质粮油、135.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