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时期金融扶贫论坛”在京召开 创新助力金融扶贫合作

22.01.2015  10:53

        2015年1月20日,由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与中和农信联合举办、花旗集团基金会赞助支持的“第二届新时期金融扶贫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特别聚焦扶贫小额信贷领域,邀请了来自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贵州省农信社联合社、中国人寿等机构的代表,共同探讨“新时期金融扶贫的创新与发展”。

        较首届论坛而言,本届论坛在金融扶贫方面明显有了更多具体的做法及创新发展方向。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长司海波介绍:“扶贫小额信贷已成为精准扶贫的必要手段,要以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可获得性为导向,建立针对贫困户的特惠金融支持。下一步,要贯彻落实好《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以开展专项评级授信、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断丰富针对贫困户的特惠支持政策,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创新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在扶贫小额信贷的产品和形式方面,我们特别鼓励创新贫困村金融服务,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作为国务院扶贫办金融扶贫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曹洪民在发言中指出,目前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可获得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注重按市场规则推动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健康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贷款产品,自主调查评审放贷。

        论坛上,来自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信社、中国人寿等机构的代表与会,并积极分享了各自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做法或规划。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和农信小额信贷总经理刘冬文在会上分享了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创新与做法。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于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小额信贷的社会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公益小额信贷机构,旨在通过无需抵押、上门服务的小额信贷方式支持贫困地区中低收入家庭开展创收性活动,同时还提供多种形式的非金融服务,全面提升客户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其业务模式已被认可为一种行之有效、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扶贫手段。

        刘冬文介绍:“中和农信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发现贫困地区的百姓金融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导致他们难以或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普惠的金融服务。”2013年底,在花旗集团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和农信面向八千余名农户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农民对金融教育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家金融支农优惠政策、如何申请贷款和投资理财。此外,调查还发现贫困农户普遍金融基础知识薄弱,例如他们当中41%不知道如何识别假币,55%从未向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73%未听说过征信系统,20%曾出借个人信息帮人贷款。“鉴于此,中和农信在花旗集团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性地通过其全国分支机构为贷款客户及当地百姓提供金融教育培训,以提升他们的能力。

        作为本次论坛及金融教育培训计划的支持方,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滕红军表示,“花旗很荣幸能够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贡献一份力量。在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两大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的小额信贷行业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借助花旗集团基金会三十多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积累的小额信贷行业发展经验,我们在中国也一直坚持不遗余力地提供资金和专家资源,帮助小额信贷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升机构能力,开展产品和技术创新,加强客户保护及金融教育,并最终实现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综合绩效的全面成功。

        在本届金融扶贫论坛召开当日,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和中和农信还联合开展了一项针对全国50余个贫困县的金融知识培训,培训通过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展开,上千位贫困户和扶贫工作者听取了为期2小时的金融知识远程讲座。

        近两年通过“金融扶贫”的手段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2014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特别提出,要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具体措施,所有涉农金融机构都要努力往下“”,做到不脱农、多惠农。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相关精神,成为与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首届“新时期金融扶贫论坛”于2013年10月在京召开,主题为“敢问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