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进入关键期:银行发力日趋“精准”
精准扶贫由“谁来扶”?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日前指出,“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主体,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同时,他强调“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等多种金融机构要发挥主力军作用”。
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早在去年,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便明确了在精准扶贫要求下各银行所承担的任务。
记者注意到,从成立专业的扶贫部门到打造扶贫“样本”,再到有针对性地增加贷款投放,今年一些银行精准扶贫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专业机构+精准措施
就在今年8月,农发行正式组建扶贫开发事业部,为信贷扶贫攻坚提供组织保障。农发行相关负责人日前评价,此举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尚属首例。
据记者了解,农发行扶贫开发事业部将按照“政策支撑、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保本经营、服务和社会效益良好”的原则,实行专业化管理,从体制机制上更好地为扶贫开发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机构为实施扶贫战略提供金融服务专业化经营,设立专门的部门,并在经营管理、财务核算等方面具有独立性,有助于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
虽未设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其他银行机构在扶贫工作上也做出了诸多探索。如农行的“三农金融事业部制”、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均承担了上述两家银行的扶贫重任。而在具体的贷款举措方面,银行更对贫困地区制定了规模倾斜、费用减免、期限延长等诸多优惠贷款原则。
某银行机构负责人就表示,在扶贫工作上,精准发力是其追求的目标;从具体工作上,今后要做到在服务模式和产品上更加对路。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部分银行除加强全面摸底个别省份扶贫工作外,还积极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接,达成扶贫合作意向。如在贵州,国开行与贵州省扶贫办推出“一县一策”的扶贫小额农贷业务;在湖北、陕西等地,农发行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达成多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协议。
力度倾斜+可持续性支持
近两年,在国家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引下,银行扶贫力度在不断加强。
以农发行为例,2011年以来,农发行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累计向贫困地区投放贷款6618亿元,其中累计投放贷款2390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和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放贷款1146亿元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
更为直接的例子是,记者从农行云南省分行了解到,该行已明确,确保全行每年“三农”新增贷款主要投放于当地多个贫困县及扶贫开发重点县,力争每年信贷投放总量稳定增加,贷款增幅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城商行同样也在加大扶贫力度。如福建的南平银行,截至7月末,该行支持发放贫困县贷款213.15亿元,增幅6.65%,高于南平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13个百分点。
目前,一些专家更为关心的是如何保持精准扶贫的持续性。银行业内人士给出的建议是,通过与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并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确保金融扶贫资金发得出去、收得回来。
“持续性”的保持与政府部门的介入密切相关,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根据贵州日前制定的《精准扶贫“特惠贷”实施办法》,对获得“特惠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贵州将按实际贷款利率给予贴息补助,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10%,足额用于精准扶贫“特惠贷”贴息。同时,该省还表示,将探索建立以县为主的风险补偿制度,县级年预算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10%作为扶贫专项资金,并将其中的50%注入风险补偿基金。
精准扶贫进入关键期
据了解,各地方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指导意见大多设定了落实时限。如重庆规定,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扶贫攻坚任务;贵州则计划到2020年,该省精准扶贫“特惠贷”贷款余额力争突破600亿元,将惠及贵州省465万贫困人口、120万户贫困户。
从上述规划不难看出,今后几年将是我国精准扶贫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一些银行也相应制定了各自的扶贫计划。如对于下一步的扶贫打算,农发行已有明确规划。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农发行将认真落实国家扶贫开发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新要求,以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对农民安置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特困农户搬迁补助资金加大政策性信贷支持,力争今年及“十三五”期间累计投放贷款4000亿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不过,一些专家也指出,今后资金来源依然是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如西部某省日前表示,全省2015年扶贫开发资金缺口超过百亿元,年底前筹集齐的可能性不大。这一方面需要各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银行提高扶贫效率,加速扶贫资金流转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