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 让梦想照进现实

02.06.2015  11:02

——看盐边县温泉彝族乡道角村的喜人变化

  □记者 王悦良

  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对盐边县温泉彝族乡道角村村民来说,最大的“”就是实现脱贫、生活富裕。而在几年前,要实现这个“”难度太大: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通信,村民一家几乎没有收入,只能依靠少许作物种植维持生活,至于精神生活、娱乐享受,村民们想都不敢想。

  2012年以来,在全市扶贫攻坚工作的全力推动下,道角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正逐渐变成现实。5月30日,记者在温泉彝族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从山脚到山巅,一路看变化,感受道角村的发展速度,体会村民们在脱贫致富中的艰辛努力和喜悦之情。

  路通了,走出大山的“”圆了

  从海拔1600米左右的温泉乡政府到海拔近2600米的道角村干河组,过去没有路。温泉乡副乡长刘志强告诉记者,道角村村民们到乡政府只能靠双腿走,来回要八九个小时,走一趟非常不容易,再往外走几乎不可能,那时的道角村几乎与外界没有联系。

  从2012年开始,在省、市、县各级部门的齐心协力帮扶支持下,13.5公里的村道干河路逐步完成了修建和硬化工程。这条水泥路的竣工投用为道角村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298户1300余人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问题迎刃而解,道角村村民走出大山的“”终于圆了。

  今年59岁的马子古,家住道角村干河组,从来没有出过大山。如今,路通了,他终于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山,自从通了路,我经常骑摩托往外跑,去看看外面是啥样子。

  马子古现在每星期都要到山下的温泉乡中心校接送和看望孙子孙女,“如果是原来,路太难走,几个月也不见得下趟山。现在去趟乡上来回就一二个小时,快得很。

  闲来无事,马子古会乘车到更远的地方,如渔门镇、新县城、攀枝花市区……马子古想去的地方还很多,也将会很快实现。

  搞生产,脱贫致富的“”逐渐实现

  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前行,车窗外时不时能够看到道角村村民栽种的土豆、雪桃等作物和喂养的牛、羊、马等牲畜。原来的道角村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地。2012年以来,在全市精准扶贫、对口援边等工作推进下,经各方大力帮助扶持,道角村村民认真学习种养技术,依靠引进外来品种,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如今全村已种植雪桃200余亩、核桃3000余亩。

  温泉乡畜牧兽医站站长马国清说:“道角村村民逐步扩大产业范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产业发展正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道角村干河组村民马当史就是全村脱贫致富的榜样。今年28岁的马当史,思想观念比许多村民开放,经常向马国清请教种养技术和经验。“要脱贫致富,除了靠政府扶持外,还必须要靠自己主动作为,好吃懒做是不可能脱贫致富的。”马当史说。

  如今,马当史通过扩大养殖规模、种植多品种蔬菜等,家里年人均收入从以前的1000余元增加到了近4000元,远远超过了2300元的农村人口贫困线,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条件允许的话,我要继续扩大种养规模,并尽力帮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马当史说。

  同道角村一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许多乡村,这都得益于攀枝花市近年来不断加压,努力完成各项扶贫民生工程和任务。2014年,全市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44亿元,其中省、市两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40万元,行业扶贫资金6300多万元,社会扶贫资金近2700万元;实现精准减贫8373人,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扶贫民生目标任务。

  条件改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拉近了

  2014年,我市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5725元,较2013年的4660元增长了1065元,增幅为22.86%,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1.45个百分点。收入增加,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村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愈加迫切起来,道角村自然也不例外。

  自从通电、通通信以来,道角村村民们就彻底告别了无文化生活的日子。看电视、听广播、手机上网……村民们利用多种方式获取外界信息,增长见识,提升修养。

  今年45岁的干河组村民沈伍呷,现在特别喜欢看电视,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外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我的孙子孙女都在外面读书,我年纪不大也不能太落后了。”沈伍呷不认识字,就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来获得信息。如今,道角村有了较为正规的篮球场,孩子们有了打篮球的场地,玩得可开心了。

  今年,全市进一步巩固提升扶贫工作大格局,在主抓产业增收、就业促进、能力提升等脱贫项目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确保在增加收入、提升物质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文明程度,增强扶贫综合效益。届时,将有更多的乡村跟道角村一样,逐步实现脱贫致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