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四川政协扶贫基层纪实

10.10.2017  14:52

 

(吴文诩)从四川省政协在全省政协系统发起“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以来,全省4万多名政协委员主动作为,勇挑担子,积极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从中受益,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这曾是宜宾市屏山县无法回避的自然现实。全县32万人口,贫困人口近4万人,其中2万余人处于高山高寒地区,脱贫之路无比艰辛。

  屏山县第九届政协委员、屏山县枫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献文把他的油牡丹带进了屏山县鸭池乡,也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据罗献文介绍,油牡丹生苗三年即可初投产,六年左右进入盛产期。油牡丹每亩产量可达400-500kg,油牡丹种子含油量高达22%以上(种仁含油量33%),经济价值较高。为了帮助老乡们脱贫,罗献文创设“土地+农户+基地”的互助模式助推脱贫。

  46岁的解天明是牡丹产业园的受益贫困户之一。解天明是鸭池乡大坝村大坪组人,家里7口人,3个老人无劳动能力。在牡丹产业园搬来后,她将家中8亩地流转,并在产业园务工,现已成功脱贫。

  相隔不远的泸州市合江县,也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泸州市历来以白酒闻名中外,合江县每年需要收购大量藤编酒筐。合江县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合江县鑫达藤编厂(以下简称“藤编厂”)厂长李绪芳从其中获得帮扶贫困户的思路。

  “我2011年创办了这家藤编厂,最开始只组织周边68户妇女在自家编制酒筐,编好后由藤编厂以每个0.7到5.8元的价格回收。”李绪芳说,此举既为这些家庭妇女带来额外收入补贴家用,还不耽误照顾家庭。这种居家灵活就业模式深受群众欢迎,这一经验也被她延续到了扶贫帮扶上。

  为扩大贫困人口就业吸纳数量,编制产品的销路势必要扩大。李绪芳前往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将传统和现代手工艺结合,以仿藤和天然竹子为材料,不仅生产酒筐,还生产高档米篓、面包篮等销路广价格高的产品。

  在藤编厂厂房内,60岁的贫困户张明秀正坐在小凳子上细心编制一个小藤筐。张明秀是当地村民,儿子生病,家里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小筐子一天能编三四十个,更小的五六十个吧。收购价不定,但一天挣个二三十元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张明秀说,编制藤筐让自己有了固定收入来源。如今,儿子的病也治好了,她说,觉得心中充满了希望。

  四川省政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委员要把助推扶贫攻坚作为履职的大事,务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抓紧抓实,积极开展“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助力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