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引入商业模式 现代农业为盐边“造血”

01.08.2015  13:32
 

多亏政府帮我们找到好项目。”7月31日,正在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乡道角村干河组标准化养殖小区忙碌的马当史说,现在养羊年收入已有4000多元。马当史是道角村17户脱贫户之一,而3年前,他还过着“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生活。

盐边县的贫困区基本集中在二半山区和高寒地区,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在该县2014年建档立卡识别的35个省定贫困村中,北部贫困村占34个。盐边县积极寻找能帮助北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最终确定以核桃、青花椒等为主的种植产业项目和以肉羊、肉牛为主的养殖业项目。

在专项扶贫资金支持下,道角村过去种玉米的土地现在种上牧草,建成了覆盖21户的现代畜牧业养殖示范基地。标准化圈养成活率达98%,羊一年可以出栏,比散养所需的两三年出栏时间大大缩短。“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更要帮更多人一起养羊,回报曾经帮助我们的人。”马当史现在已养100头羊,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他念念不忘的恩人是对口帮扶的单位。对口帮扶当地的省委宣传部负责人多次率队深入道角村,了解发展规划和项目推进情况,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支持道角村脱贫发展的措施。在温泉乡的台账记录上,定点联系帮扶道角村的厅级单位就有10个。

在对口单位的帮扶下,最偏僻的干河组有了到村里的水泥路,农民卖羊不再愁;118口蓄水池解决了灌溉难题;建起村级科技培训馆,农民有了文化活动场地……帮扶单位还为全乡297户贫困户设产业启动资金,用来买种苗、种羊等。

精准扶贫3年,预计到今年底,道角村75户居民共315人将全部实现脱贫致富,到明年底全乡将甩掉“贫困帽”。与温泉乡紧邻的格萨拉乡同样是盐边县重点扶贫区域之一。2013年10月,成都中康光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格萨拉投资建设612亩生产基地,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模式。公司建起种羊繁育场,负责向四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大户提供合格种羊,技术人员全程跟踪养殖,确保饲养高标准;按市场价或保护价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出栏商品羊收购协议,建立统一销售和屠宰加工延伸产业链。

盐边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朱林光表示,过去扶贫主要是政府照顾、社会帮扶的“输血”模式,而格萨拉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过引入商业模式,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造血”功能。“盐边县金河、纳尔河的芒果产业,引入公司进行商业发展后,已成为全省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芒果基地”,朱林光希望将成功的案例复制到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