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日记:在路上

28.06.2019  16:20

  六月的甘孜,天朗气清,河山秀丽。从成都到色达,从色达到德格,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原,每天八小时左右的车程,来回两千多公里。汽车穿梭在云中,梦想翱翔于九霄。脱贫攻坚,我们在路上。

  色达和德格,川西北高原两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同胞创造了灿烂多彩、底蕴深厚的康巴文化。但是,由于地处高原,受地理气候、区位条件、发展理念、资金投入等种种原因的限制,两地一直是贫困面广、贫困量大、贫困度深。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以来,当地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精准施策,真抓实干。经过几年的奋战,如今的康巴高原,安全舒适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因地制宜的扶贫产业生机盎然、新颖现代的乡村学校书声朗朗……一幅脱贫奔康的锦绣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6月20日 “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啊!

 

  执法检查小组从成都出发的时候是阴天。过了二郎山隧道后阳光明媚、风清气爽。我们经过了一座跨度达到1100米的红色大桥——地处泸定县境内的川藏第一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泸定大渡河大桥”。大渡河水奔流不息,二郎山高耸入云,构成藏区壮丽的风景。

  据了解,修建大渡河大桥,需要克服高烈度地震区域、紊乱的峡谷风场条件、高陡边坡地质破碎、悬索桥跨径极大等世界级技术难题。老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我们不禁感叹,为藏区的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在这“大手笔”背后,是我们民族团结,共赴小康的心愿和决心。

 

 

雅康高速大渡河大桥,来源于网络

 

  车过道孚,休息的时候偶遇在自己家门口晒太阳的藏民。执法检查小组成员们去跟他聊天:“老乡,是贫困户吗?

  “我不是啊。

  “那你靠什么致富的呢?

  “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啊!”老乡露出了自豪而善意的笑容。

  大家都笑了,笑过之后继续问道:“说得不错,但是还是想知道你具体做的是什么?

  于是,老乡将对面山上放羊的牦牛、自家大棚里种植的蔬菜、正在翻修的院子一一指给我们看。

  到当天的住宿地炉霍县已经晚上6点。奔波一天,虽然车马劳顿和高原反应让执法检查小组显得有些疲惫,但那句“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啊”依然令大家深深地回味。

  6月21日 润物无声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四川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条例执法检查,多个小组跋山涉水,不辞辛苦的明察暗访,到底在查什么?在第一个检查点色达县甲学乡甲柯村,笔者的困惑立刻找到了答案。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医疗卫生、新村建设……条例的各项规定,早已贯穿在农村扶贫开发的始终。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色达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学习宣传《条例》,确保《条例》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入脑入心。从干部到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学《条例》、讲《条例》、用《条例》蔚然成风。他们以《条例》的要求,引导干部在“精准”上下功夫,夯实扶贫责任,依法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以《条例》的贯彻,引导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树立感恩意识,勤劳苦干脱贫奔康。

 

 

当地干部向执法检查小组汇报《条例》贯彻落实情况

 

 

执法检查组成员在查阅资料

 

 

色达县甲学乡甲柯村矗立在村头的条例宣传栏

 

  根据《条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开展贫困户(村)识别,精准扶贫开发对象;根据《条例》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帮助发展扶贫产业,完善扶贫开发服务机制;根据《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加强扶贫项目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到位……

  “欲行善治,良法先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6月22日 回头看来时的路

 

  在德格县柯洛洞乡然卡村,贫困户扎错的新居整洁明亮,院子里开辟了一块地,用大棚种植着蔬菜。门口的一间小屋作为缝纫室,用小作坊的收入来补贴家用。她脸上笑容明亮,带着对新生活的感激和希望,“谢谢党的政策好!

  而当地的扶贫干部也接受了执法检查小组的连番发问:

  “饮用水怎么保障?请把水龙头打开给我们看。

  “这里最主要的地方病是什么?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执法检查组成员与藏家娃

 

  来到德格县的金沙江畔,一个安置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的新村映入眼帘。村里的新房错落有致,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村里的幼儿园、图书馆、夜校等配套设施齐全,让“扶贫先扶智”落地生根。生活发生着巨变,幸福慢慢到来。一位扶贫干部笑道:“以前总想着走出高原,现在觉得自己的家乡最好。

  心安处,是故乡。

 

 

执法检查小组在当地夜校

 

 

执法检查小组走过的山路

 

  为了看望住在更庆镇戈姑村山顶上的贫困户,汽车沿着海拔3600米的大山盘旋。车的一边,我们离悬崖咫尺之遥。后来,村干部告诉我们,这里叫五十四弯。陡峭的山路、稀薄的空气、暴烈的阳光,让执法检查小组感受到了这里自然条件的严酷。

  站在山顶上回头看的时候,检查组的同志笑言:“在路上不觉得有多艰难,回头一看,山高路险,惊心动魄,这一路,可真是不容易。

  那一刻,笔者回想起我们走这一路的初衷,想起这一路看到画面,想到这些地方天翻地覆的对比,想起三年就头发变得花白的驻村干部,想到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用自己双手创造未来的每一位群众……

  我们一路走来,并将继续走下去。扶贫攻坚,一直在路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