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扶贫工作组赴武胜县、仪陇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调研

20.06.2017  14:36

  6月14-16日,受学校党委、行政的委托,我校发展规划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兼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果率学校扶贫工作组前往武胜县、南充市、仪陇县等地开展扶贫工作调研,摸清我校指定扶贫工作点的情况,对接洽谈建立新农村建设学院的相关事宜。工作组成员还有学校新闻中心副主任杨杰、校团委副书记余天威以及发展规划与对外合作处对外合作科科长冯庆等。

  工作组一行首站来到武胜县中心镇大通村。大通村是2017年省定的脱贫摘帽贫困村,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省教育厅委派我校定点帮扶大通村,这也是我校贯彻落实新时期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第四个帮扶点。


工作组在大通村农业生产基地考察

  工作组来到大通村时,恰巧天公不作美,雨水密密斜斜,绵绵无期,工作组仍坚持冒雨深入乡间开展考察调研,了解情况。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工作组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爬坡下坎,走访贫困农户,考察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大通村的基本情况。随后,大家来到村委会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共同研究具体帮扶措施。经双方协商,大致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帮扶措施:一是制定大通村发展规划;二是开展产业帮扶(种植、养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三是支持大通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组织大学生到大通村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五是以建设村史馆、文化馆等为主要载体开展文化建设;六是积极开展多种培训活动,主要包括乡村教师培训、乡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以及农民工技能培训等。


考察贫困农户院落

  张果在会上说,这些措施一方面契合大通村脱贫摘帽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校在扶贫工作中以补知(补习知识)、提智(提升智力)、励志(激励志气)教育帮扶一体化的理念,通过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一定能大大增强广大村民的知识力、强健力、发展力,进而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最终能实现大通村的脱贫摘帽的工作目标。


工作组冒雨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行进

  工作组调研第二站来到南充市教育局,对接我校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理工学院联合在南充市仪陇县建立新农村建设学院的有关事宜。工作组与南充市教育局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会议确定三校将在仪陇县张思德培训学院挂牌建立新农村建设学院,与仪陇县方面接洽工作组赴仪陇县张思德培训学院实地考察调研的有关事宜。


到张思德培训学院考察

  工作组调研第三站是仪陇县张思德培训学院。在当地负责人的陪同下,工作组对张思德学院的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教学楼的软硬件设施及教室、报告厅、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资源,学员的住宿馆舍等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察了解。为了更深入了解仪陇县丰富的红色教学资源,工作组在张思德纪念馆体验现场教学。


考察张思德学院的教学资源

  工作组与仪陇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在县政府办公楼会议室举行。会上,张果介绍了三校合作联盟决定在仪陇县建立新农村建设学院的背景和意义。他说,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受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先生四大教育理念的启发,三校共同产生了校校联盟的构想。精准扶贫将是一个长期的伟大的实践,需要将其教育化、制度化,这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三校在深化合作的基础上,将充分发挥智力、科技、人才优势,在仪陇县建立全省第一个新农村建设学院,并以此为载体,助力仪陇县脱贫攻坚,积极助推革命老区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在精准扶贫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张思德纪念馆体验现场教学

  仪陇县组织部、宣传部、人社局、教育局、张思德培训学院等单位负责人也分别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他们一致表示,将积极对接三所高校,共同拟定详细方案,细化工作清单,充分发挥学院扶贫开发功能,努力实现平民教育与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做到将平民教育理念转换为扶贫开发的实际效果。他们为三所高校对老区人民的无私援助和深情厚意表示诚挚感谢。


与仪陇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

  工作组此行摸清了上级指定扶贫点的基本情况,对建立新农村建设学院的办学场地和资源也作了全面详实的了解,并与当地的相关部门建立了协作联络机制,为学校下一步制定详细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