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扶贫富了脑袋鼓了钱袋——利州区强力推进文化惠民扶贫纪实

06.11.2015  10:39

      开机、调频道,再拨通电话,本地电视台很快就把养鸡方面的电教片搬上了屏幕;卖鸡也方便,拍张照,写段文字,通过微信、微博,居家就能完成交易。10月16日,利州区在龙潭乡官山村召开文化惠民扶贫推进会,一组贫困户李培钊首次“触电”、“触网”,脱贫致富的激情被再次点燃。

        政府买单,文化惠民扶贫不落一户
      利州区位于秦巴山区,全区尚有54个贫困村4250户建卡贫困户。“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质条件恶劣的高山区,其中因病致贫、脱贫丧志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利州区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赵荣说。
      扶贫扶智亦扶志,2014年2月起,利州区着手推动“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本地电视节目无线信号”三个全覆盖文化惠民扶贫工程。截至目前,本地电视节目无线信号已覆盖181个行政村,新增无线用户4600户,本地电视节目入户率达到87.56%;农家书屋建成率、村广播通响率均达100%;对22个村(社区)的传统广播网进行了应急改造升级,使其具备了远程控制功能。
      李培钊是最后一批接通本地电视节目无线信号的贫困户。“为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充分发挥文化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今年,我区制定了《文化精准扶贫专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凡是没有无线电视接收机顶盒的贫困户,全都由政府买单。”利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冀建华说。
      《方案》规定:到2017年底,利州区贫困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覆盖面达到80%以上,贫困户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以上;每村每月放映1场数字电影;每年送文化下乡不少于100场;完成文化院坝建设100个;力争组选100支文艺队伍;全面建成“两馆一中心”;乡镇文化站和街道文化中心室内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少于500平方米。
        文化“造血”,富了脑袋鼓起钱袋
      见到区第五届科技拔尖人才、大石镇五一村油桃种植大户董文银时,他正组织村民学习油桃种植新技术。
      “每到晴雨交替之季,也就是桃树发病的高发期,他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书本知识,整理成致富秘籍,打印出来,提醒种植户什么时候用什么药、施什么肥,村民们有了致富指南,脱贫致富更有准头。”镇长刘云山说,今年,五一村油桃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还带动观光、休闲农家乐8家,全村三分之二以上农户在油桃种植中受益。
    五一村地处丘陵地带,人多地少,过去也很贫困。一有空就泡在“农家书屋”的董文银率先嗅到商机,嫁接油桃并带领种植户集体致富。“是‘农家书屋’给我们提供了致富保障。我们需要什么,农家书屋就添置什么图书;书里介绍的方法很管用。
      “养殖反亏本,种地不赚钱,卖劳力赚的钱还不够给女儿买药。”过去李培钊种菜、养猪不怕苦,是个实干家,可是山地贫瘠,创业一再失败,再加上女儿患病,他逐步丧失了信心。
      今年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后,区上派来了帮扶干部,经常把励志电影带到村里播放,还按照3000元/户的标准拨付了产业发展特惠资金,为他量身定制了土鸡扶贫项目。“养殖无深浅,不懂技术,一天赔个底朝天。”两个多月来,他一直提心吊胆:“现在通了电视,有了无线网,随时可以图文并茂地听讲座,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离城远,信息闭塞,农产品销售难,贫困户的担忧政府也早有谋划。龙潭乡党委书记邱志勇说,年初实施的“智慧龙潭·互联三农·美丽乡村网上行”项目,农家乐上美团,带动乡村旅游业,龙潭已有特色农产品淘宝店1家、微店1家;爱心淘宝店1家;8家“和聚蜀商”网店。贫困户可就近加盟,网上销售腊肉、香肠、菜籽油、金银花、茶叶等特色农产品。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该区计划将各单位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组织起来,收集发布供求生产信息,再组织网络达人凭借社交平台传播,实现“线上线下”交易全覆盖和全融合,加快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步伐。
      ( 记者 彭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