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助学:情系巴山助梦飞翔
刘旭
6月1日,雨后的唱歌乡散发出阵阵泥土清香,安静而又祥和。然而唱歌乡中心小学里的欢歌笑语打破了宁静的山野,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正在庆祝“六一”儿童节。在人群当中,一个中年妇女被孩子们围着,大家高兴地叫着“珠珠老师”,并热情地拥抱她。
孩子们口中的“珠珠老师”是山西财经大学老师王丽珠,曾经在这里义务支过教,并且与朋友们发起了“帮扶结对,千人计划”行动,成立了“寸草春晖”扶贫助学基金会,为巴中山区的孩子们带来温暖。
有缘千里会巴山
“能够和大巴山结缘,是我一生难忘的记忆。”2014年4月,王丽珠老师及几位好友应同学邀请去四川巴中观光旅游,与沿途美丽风光形成强烈反差的破败房屋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和关注。
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特殊的历史原因,目前该乡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当车在山区里穿行,不时遇到衣衫破旧、身形瘦弱的乡民和孩童,让大家的喉头一阵阵发紧……终于,北京中润弘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学访打破了沉默:“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事情……”他捐资助学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经过认真调查走访,大家在助学的方式上达成一致意见,初步采取“精准扶贫助学”方式,并发起了“帮扶结对,千人计划”行动。为此,他们成立了“寸草春晖”扶贫助学基金会,贫困生名单由当地扶贫部门和基金会共同筛选、审核,并分档制定资助标准,在此基础上,基金会还让扶助与被扶助对象直接对接。
一声“妈妈”责任担
第一次对接活动是在2014年5月。爱心人士一行三十多人翻山越岭深入巴中最贫困的地方之一——通江县唱歌乡,尽管大家对当地贫穷落后的情况做好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现实的场景仍令人触目惊心。
有近一半孩子的妈妈由于忍受不了这里的贫穷和寂寞,外出打工后便杳无音讯,在这里,“妈妈”是一个很敏感的词,一提及孩子就会流泪。
王老师资助的孩子叫吴娟,见面后,这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静静地倚在她的怀中,怯怯地喊了一声“妈妈”后,手就再也没有松开过……从此,“母女间”便有了一种深深的牵挂,那段时间,王老师几乎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到唱歌乡小学来看望小娟娟,来往的次数多了,跟其他孩子也渐渐熟悉起来。
先是一个孩子叫“妈妈”,渐渐地有更多孩子叫“妈妈”,当着面叫,离开后电话里叫,叫得多了,王老师心里便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觉得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图书室里爱心建
因为孩子们的一声“妈妈”,于是,在初冬季节,王老师收拾行装独自来到了大巴山最深处——唱歌乡小学。
大巴山的冬天来得格外得早。一到晚上,学生们就只能蜷缩在冰窖一样的宿舍里。破旧的门窗、漏雪的屋顶、肆虐的寒风……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孩子到王老师的寝室里来烤火,其实每个老师的宿舍都是这样温暖而心酸的场景。万般无奈,王老师流着眼泪发出倡议,希望可以依靠大家的努力为孩子们建立一个温暖的图书室,在寒冷的日子里为他们遮风挡雨。
孩子们的苦难深深牵动着每一位爱心人士的心,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捐建图书室的资金就迅速到位。为了争取时间,装修的工人师傅们夜以继日毫无怨言。终于,在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之前,图书室修建完毕,孩子们可以躲在爱心图书室里安心地取暖、阅读。
截至目前,已经有将近500个孩子得到了“帮扶结对,千人计划”助学行动的资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王老师一再说,她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她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