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助力四川藏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4.07.2017  14:04

 

 

图为炉霍县郎卡杰唐卡绘画艺术协会会长雍珠落吾为记者介绍唐卡。新华社记者查文晔摄

(记者查文晔)气象庄严的释迦牟尼、英勇善战的格萨尔王、慈祥和蔼的绿度母……这些传说中的人物被画师用笔精心绘制于画布之上,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色彩鲜明的唐卡,引来观众啧啧赞叹。

这是“两岸记者四川行”联合采访团一行日前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炉霍县是17世纪藏族唐卡画师郎卡杰的故乡。相传,他得到神仙点化,能在半面豌豆上刻画出释迦牟尼佛及16尊比丘,被誉为一代宗师,开启了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郎卡杰唐卡画派。

 

图为道孚县城具有藏族建筑特色的农家乐。新华社记者查文晔摄

尽管享有盛名,但因为缺乏专门的收藏保护机构,郎卡杰唐卡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2007年,当地政府成立了炉霍县郎卡杰唐卡绘画艺术协会,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了唐卡文化公司和培训基地,专门从事唐卡绘画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现在基地有专职画师8名,学生80多名。学生不仅免收学费,包吃住,每月还由政府发给生活费。”该协会会长雍珠洛吾介绍说。

据介绍,基地除招收初中毕业生外,还帮助部分残疾人、特困农牧民、孤儿等解决就业,优秀的画师年收入最高可达十几万元。目前公司以订单式生产为主,主要面向境内外高端市场,累计营业收入1000多万元。

四川藏区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总人口217万,其中藏族人口148.7万,约占全国藏族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

 

图为协会兴办的培训基地中,唐卡画师与学生合影。新华社记者查文晔摄

郎卡杰唐卡的重生是近年来四川藏区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发展第三产业,重视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提升“造血”能力是当地扶贫的显著特点。2013年以来,中央和四川省投入近4亿元推进藏区文化保护与发展。四川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科学有序开发藏区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甘孜州道孚县城,一座座富有藏族建筑特色的农家乐民居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踏入其中一家,四壁以片石砌墙而成,房梁与立柱均为木制,精雕细镂,描金绘彩,陈设典雅。室内除了客房,还有经堂,融汉藏文化于一体。

老板娘张桂芝介绍说,道孚县原是林业大县,前些年停止砍伐天然林之后,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她的农家乐开于2000年,有十多间客房,房费从50元到150元不等,现在年收入达10多万元。

各地来的游客都有,成都、重庆的最多,香港、台湾的也有。政府的政策很好,当年全县农家乐只有4家,现在发展到100多家。”张桂芝说。

2016年,四川藏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43.4亿元,是2012年的2倍多,年均增长19.5%,接待游客5040多万人次。旅游业已成为藏区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大熊猫、大九寨、大草原、大香格里拉”四大国际旅游品牌。

 

图为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种植的百合。新华社记者查文晔摄

除了旅游业,特色农业也是甘孜州发展的一大亮点。在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近千亩的百合和油菜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分外耀眼。

村支书吴福寿告诉记者,百合是江油市一家公司投资种植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入股,同时还参加种植劳动,通过年终分红和劳务费的方式增收,全村500多名村民于去年成功脱贫。

百合花有红、黄、绿、白等多种颜色,除了观赏还可以食用。公司的产品包括鲜花饼、冻干片等,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吴福寿说,百合种植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提高了三分之一,还吸纳了附近多个村的数千名贫困村民务工创收。未来,村子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兴办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据统计,四川藏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01.35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540.86亿元,年均增长7.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077元增加至2016年的9778元,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7.8%,增速全省最高。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35.4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21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还着重发挥了对口支援在扶贫中的作用。在成都市郫都区援建的道孚县八美镇卫生院,先后有20名来自该区的医生下派至此,帮助当地医生提高技术水平。

 

图为道孚县八美镇卫生院副院长嘎玛格勒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查文晔摄

卫生院副院长嘎玛格勒表示,这几年藏区医疗环境的变化相当大,在郫都区的对口支援下,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提升,B超、化验、放射设备都有。老百姓看病也方便多了,连100多公里外的病人也会过来。

近5年来,四川省对藏区巡回医疗共下派医务人员2.29万人次,诊治农牧民147万人次。2016年底藏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比2012年底增加35.6%。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四川藏区正悄悄发生历史性变化,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嘎玛格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