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系统查出两三假干部 无人追查助其升迁者

29.08.2014  10:05
中国包装联合会是魏崇金身份转变中的重要一站。实习生 郭嘉伟摄

  在魏崇金伪造干部身份不断获得升迁的过程中,“中国包装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包联’)党委书记”是很关键的一个台阶。

  魏崇金原系国务院扶贫办下属事业单位的厅级干部。6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 魏铁匠的升官路线图 》,援引多位知情人士消息证实,魏崇金2012年下半年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其学历、党员、干部身份均涉嫌造假。

  今年6月,中纪委常委俞贵麟披露,国务院扶贫办有一个“假党员、假干部、假学历”的“三假”处级职工被查处。相比之下,“三假干部”魏崇金的行政级别更高。

  “魏崇金的事情,主要责任不在国务院扶贫办,但他们的确把关不严。事实上,在输送到扶贫系统之前,魏崇金的干部身份造假就已经完成了。”一位要求匿名的权威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一造假过程,至少有一部分是在中包联实现的。

  记者调查发现,2006年1月,魏崇金当选中包联党委书记,这也是他到扶贫系统前的职位。随着魏崇金简历的曝光,更多升迁细节及疑点得以公开。

   第二次尝试进入中包联时支付了30万元“赞助费

  中包联多位要求匿名的人士透露,魏崇金至少两次向中包联发起冲刺。第二次,魏崇金向中包联支付了30万元“赞助费”。

  在我国行业协会中,中包联不容小觑。它的前身成立于1980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资委直管的15个行业协会之一,并曾拥有行政管理的权限。一位行业内部人士评价其“承担了一定的公权力的延伸”。

  知情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早在2001年上半年,魏崇金就曾试图进入中包联。时任秘书长谢荣全引荐了魏崇金,但看了魏崇金的简历之后,中包联有高层人士表示反对。

  当年的中包联还叫“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时任会长是创始人邱纯甫。邱被视为中国现代包装工业的奠基人,多位受访的中包联人士认为,“协会是邱老一手创办并壮大的”。

  那时的魏崇金39岁,离开江西老家已将近10年。中国青年报此前披露,他原为江西瑞昌的乡村铁匠,做过物资、镀锌厂生意,离乡进京时的学历是初中未毕业。

  “他的简历有些奇怪。”知情人士回忆,魏崇金的简历后被提交至协会高层,一位负责人的直观印象是,学历不高,但级别是副厅级干部,且无包装行业工作经验。

  第一次冲刺以失败告终。4年后的2005年5月,魏崇金卷土重来。

  就在2004年,协会已更名为如今的“中国包装联合会”,人事历经变动。邱纯甫于2005年6月逝世。

  多位知情人士称,他们第一次听说魏崇金调入的消息,是在2005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魏崇金的职务是会长助理,享受副秘书长待遇。

  这一回,至少在公开资料中,魏崇金是从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调来的。据《云南政报》透露的信息,2003年4月,魏崇金挂职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2004年年底,他结束挂职。

  调入中包联的缘由,可能仍是内部领导的引荐。今年6月,中包联员工向记者坦言,魏崇金的入职是因为“上一任领导的关系”。

  中包联多位时任高层告诉记者,魏崇金进入中包联时,支付了30万元赞助费。这30万元,是大连一家农药公司以“会费”名义汇入中包联账户的,而该公司并非中包联会员单位。

  中包联多位权威人士表示,魏崇金此次调入之前,并没人跟他们打招呼,“怎么他又来了?协会高层也有人认为这不太合适,想向领导反映。

  一名接触过魏崇金的中包联干部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到魏崇金时,魏穿着西装,个子不高,“像江浙一带的生意人。

  “他的工作分工比较虚,说不出具体是做什么工作,有领导帮忙照顾的含义。这都没关系,把事儿做好了就是另外一回事。”另一位干部回忆。

  在2005年,对于这个跨界、空降来的会长助理的经历,大部分受访员工知之甚少。

   31人党支部转入51人扩充为党委

  2006年1月,中包联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魏崇金成为中包联的第一任党委书记。

  成立党委,这是此次党员大会的重要意义之一。当时,中包联共30名左右党员,仅设立了党支部。根据有关规定,设立党委一般要达到100名正式党员。

  这并没有阻碍党委的设立。中国青年报记者掌握的一份文件显示,2005年12月19日,中包联党委筹备组向国资委机关党委递交《请示》,拟召开中包联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党委。

  按照文件的说法,成立党委的目的是,加强新时期中包联的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核心作用,适应外事工作和改革开放工作的需要,更好发挥老同志在包装行业管理和为企业服务当中的作用。

  “中包联成立党委的意图之一,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外事权限。”一名内部人士分析,包装行业对外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党支部显然无法审批党员干部的出访。

  2005年的最后一天,国资委机关党委同意了中包联的请求。6天后,2006年1月6日,中包联第一次党员大会在中包联会议室召开。

  “一共来了六七十人,我们单位只有不到20个人,剩下的都是外单位的,很多是已经退休了的。”一名在场党员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党员大会的场景,当时的大多数人他此前从未见过。

  这些陌生的离退休党员来自中国包装总公司。在递交给国资委的《请示》中,中包联称,中国包装总公司已同意将其管理的离退休老干部的组织关系划入中包联。

  中国包装总公司成立于1981年。在组织关系上,该公司与中包联隶属于同一党组。

  《请示》仅注明中包联的现党员人数为82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82人当中,仅31名是中包联党员,其余51名均是新划入组织关系的中国包装总公司离退休干部。

  “大会开始后,大家投票选党委书记。党支部之前已经开过会,让我们都要投魏崇金。”前述在场者称,大会唱票宣布魏崇金得票第一,“他就走马上任了”。

  记者注意到,事实上,在中包联2005年12月递交的《请示》中,已明确“党委书记和副书记拟由魏崇金同志和赵×同志担任”、“建议魏崇金同志为党委书记”。

  在多名受访人士看来,刚进入中包联8个月的魏崇金,无疑成为设立党委的赢家之一。

  “魏崇金的行政职务是会长助理,不过通常党委书记才能和行政级别联系在一起。”一名中包联干部分析,此外,魏崇金并不熟悉包装行业具体业务,分配到其他岗位也不合适。

  2006年4月,魏崇金首次以“中包联党委书记”的身份亮相世界包装之星颁奖典礼。这也是魏崇金第一次出现在公开报道中。

   简历被指多处存在疑点

  那次党员大会,作为党委委员候选人的魏崇金,其经历终于伴随公开的简历而解密了。时至今日,简历中的疑点依然被多位受访人士提起。

  多位要求匿名的权威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了魏的两份简历,一份是2006年他参加选举时的,另一份是其2005年进入中包联时留下的。

  两份简历记载的工作岗位并无不同。简历显示,从1980年至2005年进入中包联之间的25年间,魏崇金历经8家单位,平均三年一换,任职单位有6家为企业,且两家企业据称有一定公权力背景。

  记者对比发现,两份简历的最大差别,在于魏崇金进入中包联前的行政级别。参选简历中,魏入职前的级别为“正司局级”,而在入职简历中,魏的最高级别是“副局级”。

  参选简历显示,他担任“正司局级”的职位是在2001年,当时,魏崇金担任中国铝业进出口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但是,在入职简历里,该职位没有注明这一级别。

  一名内部权威人士告诉记者,2000年,国家经贸委出台规定,要求国企不再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的行政级别确定经营管理者的待遇,魏崇金被批准提拔为正局级,可能性并不大。

  记者注意到,中国铝业集团官网显示,该集团旗下并没有中国铝业进出口公司。

  内部人士推测,之所以参选简历写的行政级别更高,可能是为了对当选党委书记更有帮助。因为中包联此前是正局级单位。

  另一个行政级别的差异,出现在魏崇金简历中的上世纪90年代。入职简历显示,1990年12月至1992年7月,魏崇金任瑞昌市石油液化气供应公司总经理。这一职务被注明是“副处级”。

  但在参选简历中,魏崇金最早的副处级职务,出现在其离开瑞昌、前往北京之后。这一职位,是“某军事科研机构院务部企业局北京乔海经济发展中心”的常务副总经理。

  “这不合常理。”一名中包联人士认为,瑞昌市市政府本身是处级单位,石油液化气公司的总经理是副处级,这几乎不可能。

  此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魏崇金的瑞昌老家采访了其多名亲戚、邻居,并没人提起魏曾在石油液化气公司工作。

  记者注意到,以进京为分水岭,魏崇金的人生显示出不一样的印迹。18岁,魏崇金进入瑞昌市赛湖机械厂,任供销科长、厂长。成为当地镀锌管厂厂长时,魏崇金年近30岁。

  按照简历的记载,30岁之后,1992年起,魏崇金来到北京,在前述北京乔海经济发展中心工作3年,又来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服务局北京三河泰实业总公司”。后来,魏崇金成为这家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

  但是,记者在北京市工商局官网并未查询到这家三河泰公司。与此相近的有一家“北京三河泰实业总公司九龙经济发展中心”,位于江西九江,1999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木材、钢材等,魏崇金是法定代表人。

  目前,该公司已被吊销营业执照。

  1998年起,魏崇金的简历里多了政府部门的色彩。当年至2001年6月,魏崇金进入北京市电子工业办公室。两份简历均没有记载其具体职务。

  而按照简历的记载,在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魏崇金还进入某部委机关服务中心上苑基地帮助工作。

  他最后的政府部门任职经历,出现在2003年至2004年。那时,魏崇金进入云南省发改委,任副主任、党组成员。不过,记者没有检索到此间对魏的公开报道。

   监管的薄弱环节

  2008年,在中包联工作两年后,魏崇金进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担任副主任。这是国务院扶贫办下属事业单位,也是魏崇金仕途的终点。

  国务院扶贫办一名官员透露,魏崇金出事,最早并非因为是“三假干部”。他说,在国务院扶贫系统面向处级干部的内部通报中,魏是因经济方面的原因被人举报,后来,在调查的过程中,干部身份造假的问题被意外发现。

  前述官员转述目击者的说法称,2012年下半年的一天,魏崇金从外地出差回京,在机场就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了。

  如果一切经历属实,魏崇金本应该是一个“励志人物”——原本为江西瑞昌的乡村铁匠,做过生意,学历不到初中,而进京10年之后,他一跃为“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并官至厅级。

  如今,“励志故事”被一一戳破。

  在中包联多位权威人士看来,选择中包联作为上升的跳板之一,这并非没有理由。

  一方面,中包联曾有行政管理的职能,有一定特殊性。但对于国资委来说,其日常监管往往鞭长莫及。

  “行业协会的形象很重要,关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前述人士称,在现有的社会框架中,在一些领域,政府与企业间还缺少一个中间地带,一些带有行政色彩的行业协会往往影响企业对政府的认知。

  “更何况,行业协会的领导是直接与企业打交道的。”他说,如果行业协会的领导是造假的,这对企业的冲击比较大。

  事实上,行业协会的腐败问题也引起了有关方面关注。今年8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巡视工作图解》,其中提及行业协会的腐败问题,称“有的领导干部利用协会等中介组织进行利益输送”。有媒体认为,此提法将反腐矛头指向了被公众称为“二政府”的行业协会。

  多位中包联员工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行业协会出现干部造假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环境。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看来,行业协会为何易成“三假干部”的藏身之地?因为行业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在选干部、用干部过程中的漏洞比较大,是干部管理的薄弱环节。

  竹立家说,这与行业协会是“二政府”有关,它挂着事业单位的招牌,并不是纯粹的社会组织,“与行政和司法机关相比,行业协会造假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这也使得很多人利用协会作为突破口,进入国家事业单位成为国家工作人员。

  “卖假、倒假、买假,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应该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三方都应该追究责任。”复旦大学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胡守钧强调,行业协会本来是主持公道的,其存在是为了公正、公开、公平,不能搞垄断、不能搞假冒,“但是现在,一个主持公道的机构却来造假,这样的行业协会还有什么价值呢?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

   没人追查谁在助“三假干部”造假升迁

  在国务院扶贫办系统,魏崇金并不是唯一的“三假干部”。

  中国青年报记者掌握的一份内部文件载明,2013年4月,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综合处原处长郭玉辉,因伪造工作经历、干部身份和职务等被清除出干部队伍。

  记者多方证实,郭玉辉就是中纪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俞贵麟今年6月公开披露的处级“三假干部”。

  今年6月起,记者曾多次致电从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人事科获得的郭玉辉手机号,但待说明来意后,对方称自己只是郭玉辉的朋友,并称所谓“三假干部”是“谣传”。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内部文件,仅对郭玉辉作出“干部身份不予承认”的决定,而谁为其制造了假身份等问题,尚未追查。

   领导引荐进入扶贫系统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的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是国务院扶贫办的下属事业单位之一。这是郭玉辉进入扶贫系统的第一站。

  与魏崇金从外系统调入扶贫办不同,2004年至今,10年间,“假干部”郭玉辉自始至终在扶贫系统工作。

  2006年起,郭玉辉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出现在公开报道中。当时,协会刚换届不久。

  该协会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协会原本属于中国扶贫基金会,2001年从基金会分离,成为独立进行产业扶贫开发工作的机构。

  2005年5月,协会迎来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协会这一届的工作架构主要包括会长、秘书处、办公室、财务等,总共20多人。

  郭玉辉正是在此时进入协会办公室工作。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多位要求匿名的权威人士称,郭玉辉是协会当年一位新任领导引荐的。在新班子筹备前期,2004年,领导将郭玉辉介绍到扶贫协会,“那时他没有工作,领导希望在协会给他安排个事做。

  “经过短时间的考察,觉得这人能力有限。”前述人士称,秘书处对于郭玉辉的安排有些为难,最后选择了办公室副主任,“主要的工作就是给领导服务。

  “他在协会也没有参加具体业务,领导来了,他就沏茶倒水,领导出差,他陪同。”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秘书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郭玉辉的确切经历。另一权威人士回忆,正式工作后,郭玉辉甚至连劳务关系也没转,“协会只有劳务关系必须要转,他没有转,在我们这儿也没有档案。我总是以为他是来临时‘凑合’,呆几天就走了。

  知情人士介绍,工作后不久,郭玉辉向协会党支部提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但最终,郭玉辉未被发展成正式党员。

  多位曾与郭共事的工作人员回忆,他们对郭玉辉的印象是,不能写,不怎么会用电脑,但是办事有点路子。

   发现党员、干部、学历造假

  2011年3月,郭玉辉调入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工作。这是国务院扶贫办下属的4家事业单位之一,也是成立最早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克劳沃大厦。

  据官方网站介绍,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的职能是“围绕产业化扶贫和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综合开发服务”。

  中心下设五个处室,包括综合处、绩效考评处等。调入中心6个月后,郭玉辉担任综合处处长,这一职务被同事认为可接触党务、政务及人事事务等关键信息。

  “我们中午是没有工作餐的,需要员工自己解决。他当时天天跟着领导吃饭,给领导买单,他是综合处处长,挺要害的部门,吃饭回来可以报。”该知情人士称。

  这不是郭玉辉唯一的任职。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这次调职未经公示,后来,郭玉辉还当上了党支部组织委员,并任过工会主席。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13年7月,郭玉辉被同事实名举报至国务院扶贫办党组及扶贫办机关党委,检举信称郭“伪造党员身份、个人学历、干部身份”。

  此前,郭玉辉的造假已经被揭发。知情人士称,一次,一名同事在和郭玉辉前一个单位的同事聊天,谈及郭玉辉目前是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对方很惊讶,他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时候要求入党根本没被批,怎么就成了组织委员了?

  后来,这一问题被反映至协会,郭玉辉的身份问题就此揭开。

  2013年4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行政人事司作出了《关于对郭玉辉干部身份不予承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称“对郭玉辉的干部身份不予承认,原任命决定一律无效,清除出干部队伍”。

  知情人士回忆,这份《决定》是在会上当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全体员工宣读的,当时郭玉辉并不在场。

  自从被举报之后,郭玉辉再也没有上班。《决定》宣读完后,发展中心也并未就此作出更多公开表态。

   不彻底的处理

  郭玉辉哪些经历造假已经查清。但是,谁帮助其造假并成功进入国务院扶贫系统,这个问题仍然未得到披露。

  中国青年报记者掌握的郭玉辉的《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人员登记表》载明,郭出生于1969年,北京人,文化程度为本科。

  该表格中,郭玉辉的政治面目一栏为“群众”,毕业院校为“北京联大”(北京联合大学),专业是“管理”。其主要工作经历共有四处:北京国际饭店职员,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办公室职员,粮食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以及中国新经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在前述四家单位中,记者未查询到关于中国新经济研究中心的官方资料。

  除去北京国际饭店的工作经历外,郭玉辉的工作履历均被查实系伪造。《决定》称,“经查,郭玉辉进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之前,其在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和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的工作经历、干部身份、所任职务系伪造。

  记者注意到,《决定》没有表示对郭玉辉造假行为的“始作俑者”进行问责。此后,扶贫发展中心也没有相关后续动作,事件处理在将郭玉辉清除后戛然而止。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一位权威人士说,协会任命处级干部,通常需要经过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的批准。据了解,当年行政人事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现为东南沿海某省的厅级干部。

  在电话采访遭拒后,中国青年报记者尝试寻找郭玉辉本人。其登记表中填写的家庭住址是北京市西城区一栋住宅的6层,实地走访发现,这栋住宅砖红色,六层已是顶层,四周颇为凌乱。

  据邻居称,郭玉辉曾经和父母以及妹妹住在这里,但早已经搬走了。

  自2004年起,郭玉辉进入扶贫开发协会已十年,《决定》为这十年画上了一个句号。显然,这个句号并不圆满。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