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精准扶贫:农村贫困人口4年减少478万

17.10.2017  18:08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农民在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园就业。

 

甘孜州雅江县苦乐村,村第一书记为村民讲解农业技术。

 

蓬安县花房子村村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

 

阿坝县藏族群众正在生态农业示范园收豆角,当地种植的多种高山生态蔬菜远销各地。

 

四川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的安居村。

沿着钢管架起的绝壁钢梯,打着甩手(四川方言,意为没有携带物品)往家的方向爬,22岁彝族青年莫色雄体的步伐很快,不到一个小时,就到村里了。

莫色雄体的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村庄位于落差800米的山崖之上。

去年5月,新京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了阿土列尔村村民出行仅仅依靠一条悬崖上的藤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悬崖村,由此成为阿土列尔村的“别名”。一年多时间过去,藤梯已被一架由6000根钢管架起的钢梯替代,“悬崖村”据此开始走上“生活升级”的道路。

当然,并不是因为媒体报道,四川才开始推动扶贫工作,事实上,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在帮助深度贫困地区村民走出贫困。早在2014年4月,四川省委省政府便出台了《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并立下军令状:到2020年大小凉山彝区与全省同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悬崖村的巨变,仅仅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针对凉山深度贫困地区下足“绣花”功夫,开展精准扶贫之后,给全省贫困地区带来天翻地覆变化的一个缩影。

今年5月24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出了四川脱贫攻坚的“成绩单”:  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底的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在去年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四川被列为综合评价好的8个省份之一。

交通“造血

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雀儿山素有“翻越雀儿山,如闯鬼门关”的说法。打通雀儿山,就是打通了一条“造血”通道,商贸往来更顺畅,物流运输更便捷。围绕雀儿山隧道,当地正在谋划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得起个响亮的名字”,10月10日,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村民扎嘎正在和几个朋友商量给自己的家庭旅馆起个名字。9月底雀儿山隧道通车了,天堑变通途,扎嘎预测游客要变多了。为了赶上这个节骨眼儿开门迎客,扎嘎找了一个半人高的木板,写了“住宿”两字,做成了临时店招。

正如扎嘎所想,距离雀儿山隧道出口仅10多公里,紧邻国道317线,优越的地理位置,让扎嘎家两层楼改造而成的家庭旅馆人气火爆,这个国庆长假每天都是客满。

每个房间定价一天180元至200元,长假这些天大概收入了3万多元。”扎嘎脸上笑开了花,旅馆住宿收入为主,还有附带的藏餐,以及牦牛肉等特产销售收入。

这笔钱对以往年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元的独木岭村村民来说不可想象。2016年独木岭村实现脱贫摘帽,但面对“鹰都飞不过的雀儿山”,不少村民致富增收路径还比较狭窄,只能靠养牦牛、采药材出售等维生。

雀儿山隧道的通车,给雀儿山下第一村——独木岭村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村里条件较好,房屋紧靠国道一旁的大约20户村民都在打造家庭旅馆,像扎嘎一样达到营业标准的大约已有8家。”柯洛洞乡乡长扎西伍金说。

独木岭村依托业已形成的交通优势,正在打造牧俗风情体验区,牧民老屋民宿正在改建,预计明年游客就能在这里挤牛奶、赏雪山,感受藏区牧民生活。另外正在建设的三层藏式楼房,今后将是牧俗博物馆,来自藏区的文化艺术品将在这里集中展示。

刚过去的国庆大长假创造了德格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的纪录,分别同比增长47%和56%。”德格县文旅广新局副局长建敏说,交通、旅游、扶贫结合,德格未来将建设各类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带、产业园。

现在,扎嘎有了新计划,他想明年再多找几个村民做牛肉加工,让牛肉干、药材等好东西通过雀儿山隧道运到外面去。

易地搬迁

刚下过一场雨,水汽从山谷下方升了起来,飘浮在半山上,放眼望去,一大片云海在山间翻腾着,十分壮观。这里是距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城88公里的申果乡达布村,顺着山中的云雾走去,在茂密的山林那边,是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

2016年初,越西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达布村的63户村民,都要搬到山下去。

为啥要搬?“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了。”达布村村支书沙马金叶说,海拔近3000米的达布村,风景秀丽。不过,村子地处高寒山区,平地少,斜坡多,能种植的,只有玉米、苦荞、土豆等农作物,收成太低,仅够温饱。

村里交通非常不便,村民进一趟县城,要先步行,然后再坐车、转车,来回一趟车费就要二三百元。这段路有多难?沙马金叶记得,2016年彝族年,村里一名在外打工的小伙回家过年,从成都到越西,坐火车只花了5个多小时,但从越西回到村里,遇到下雨,用了2天时间。

交通不便的困境,还体现在,村民种植出来的农作物,以及养殖的牛羊,难以运到市场上售卖,昂贵的运输成本,让村民的腰包迟迟鼓不起来。

听说要搬迁,村民们欢欣鼓舞。搬迁政策出台后,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请大家来商议:新家搬到哪里?是继续留申果乡呢,还是选一个环境更好的地方,所有人都来出主意。

大部分村民都认为,要搬,就要“挪穷窝、换穷貌”,搬到山下交通方便的地方去。也有不少村民提出反对:如果搬到山下了,哪里去找土地耕种,咱们靠什么生活?

一番争论后,最终投票决定:搬到县城周边去。

沙马金叶、村组干部与10多名村民代表,到县城周边去寻找适合的搬迁地点。最终,大家选择了距离越西县城10公里,交通便利,且有闲置土地的南箐乡新华村,作为新家的安置点。

村民选好地点,剩下的事,交给政府办。大半年时间的等待之后,2017年1月26日,农历大年二十九,达布村63户村民乔迁新居。

对搬进新居的村民来说,他们习惯于把安置点叫做新村,而将原来的达布村,叫做老村。

吉则阿依的家,在新村的中间位置。打开院门,里面是一个小院子,墙角下,用砖砌起来的小菜园里,种上了青菜。房子是钢结构一层瓦房,左边是卫生间,右边是厨房,中间则是客厅和卧室,算起来,有四室一厅,带一厨一卫。

我家搬来时,就只带了一个柜子。”吉则阿依用不太标准的汉语,指着客厅角落的木柜说。今年1月,她一家和其他村民一起,从山上老村搬到山下新村。

告别住了10多年的老屋,她和丈夫没有不舍,而是充满了对新家的期待。原本,她计划把家里的其他东西都带上,但村干部告诉她,新房子里什么都有,没必要的东西,就不用带。于是,她只把衣服、棉被等必需品放在家里最值钱的一个柜子里,然后和丈夫带着孩子启程了。

在吉则阿依家客厅墙上,贴着家人的照片。现在,丈夫在河南打工,她一边在家带孩子,一边学习彝绣。搬到新村之后,村里举办了针对农民的免费业务技能培训班,在此期间,她对彝绣产生了浓厚兴趣。

她的身上,一直挂着一个挎包,里面装的是彝绣的工具和材料。一件手工彝绣衣服,市场上可以卖到差不多2000元。吉则阿依说,她准备努力学习彝绣手艺,以后不用出门,在家中就能挣钱。

在村里,吉则阿依的邻居阿牛吉木承包了两亩土地,种上了土豆和四季豆;阿牛克哈则去附近的工地打工,每天有160元收入……村民沙马金福说,搬到新村后,距离县城近了,交通方便了,闲置的土地也多,致富的路子更宽了,只要人勤快,不愁挣不到钱。

搬进新屋的,在四川还有很多个家庭。巴中市南江县下两镇瓦坪村村民颜贤兵对新房很满意:从山上搬下来,聚居点有小卖部、卫生室、阅览室,还有健身场所。今年1月19日一早,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镇江庙乡两河口村,贫困户罗勇搬进新家,10多个亲朋好友前来庆贺乔迁之喜,家门前响起了喜庆的鞭炮声。

易地搬迁,哪些搬迁?搬到哪里?怎么搬?这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决策。在打好易地搬迁这一场硬仗方面,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安排搬迁规模和进度,严格抓好工程质量,规范资金项目管理,实现精准搬迁、安全搬迁、阳光搬迁;聚焦培育内生动力,结合各地实际下大力气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突出住房建设方面,132个县3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全面开工,现已建成住房9.6万套,涉及32.8万人,住房建成率99.5%,已搬迁入住7.5万户涉及24.7万人,搬迁入住率74.9%。

第一书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精准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因村派人要精准”,说的就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

在凉山州喜德县冕山镇,有一个叫小山村的村子,这是一个贫困的山村,全村332户、1298人,其中建卡贫困户就有39户、158人。全村耕地只有980亩,人均还不到1亩。

2015年4月,来自四川省安全监督管理局的“第一书记”吴霄,打破了小山村的平静。

初到小山村,小山村就给吴霄来了个下马威。小山村海拔2400-2800米,身体很棒的吴霄竟出现了高原反应。不得已,吴霄只好返回县城,第一次驻村之旅就这样结束了。

第一次驻村虽然不顺利,但我不是一个当逃兵的人。”2015年5月4日,天气有所好转后,吴霄再次来到小山村。因为条件所限,他一周没有脱衣服睡觉和洗澡。此外,由于5月的小山村没有新鲜蔬菜,彝族最具特色的“坨坨肉”他又吃不习惯,一周时间里,土豆和方便面就是主食。

就在村会计巴久布都和村民们以为来自省城成都、戴着眼镜的“第一书记”肯定待不久时,吴霄却用自己的毅力一点点地克服各种困难,并逐渐习惯这里的生活和饮食。为掌握小山村基本情况和贫困程度,吴霄带着“专职翻译”巴久布都,走村入户展开详细调研。

对吴霄这个“省上下来的”陌生人,刚开始村民一点也不愿多搭理,吴霄拿着表格,到每个贫困户家却很难收集到最真实的情况。“怎样才能从感情上与村民融合,真正取得他们的信任?”吴霄带着巴久布都开始给自己找事:主动去帮村民赶羊、抓牦牛,农忙时节帮贫困群众挖土豆,晚上炒回锅肉给他们吃等等,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

就这样,一段时间后,吴霄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吴霄通过“融入村民,取得村民信任,取得最准确数据”的工作方法,详细了解了小山村的情况,并根据他调研的一手资料,因户施策,思考好了扶贫脱贫的好方式、好措施,把自己的扶贫脱贫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四川省安监局,并与小山村两委一起,编制完成了《2015-2018年冕山镇小山村精准扶贫规划》,为小山村未来脱贫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小山村未来产业发展找准路子。

扶贫餐厅

10月9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进行了表彰。四川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获“奋进奖”。李君出生于1985年,在会上,他还成为5位发言代表之一。

13分钟报告,我哭了3次。”李君的发言围绕岫云村脱贫致富展开,涉及“远山结亲”、在城市开设扶贫餐厅等内容。“现场代表最关心的就是扶贫餐厅。”李君说,目前不少人跟他“取经”,大家觉得扶贫餐厅既让村里的好东西有销售门路,也让村民打工有出路,鼓了钱袋,还富了脑袋。

在李君的带领下,岫云村从2008年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上升到现在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807元,高出了全县平均水平15%。今天的岫云村,走出了一条以村为品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岫云村是秦巴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在村里,很多老年人至死也没有走出过大山。许多人外出务工为了省下春节回家的车费,几年都不回家过年。当他们回家的时候,自己的娃娃管他们叫“叔叔阿姨”。

2003年,李君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走出了岫云村。2007年成为力美公司的一位白领。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家乡成了重灾区。当他和打工的父母赶到老家时,亲人抱头痛哭的场景,至今令他揪心。

我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为什么总要到别人的家乡去打工?”李君萌发要回村的念头。接下来,表哥的死,更坚定了李君的决心。

地震后,村子里救灾很紧张。担任村队长的表哥因为过度操劳,突发脑溢血。打了急救电话,可那时村里没有通公路,等村民们合力摸着小路把表哥抬到村口时,43岁的表哥永远地走了……

我要回村!”不顾家人反对,李君辞掉成都的工作,回到岫云村。年底,村两委换届,李君全票当选岫云村党支部书记。一个“娃娃”当书记,“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一时风言四起。有人说,李君是在外混不下去了,毕竟那时在农村当支部书记,都是上岁数的人干的事,每月500多元的工资;还有人说,李君想当官,想把支部书记作为跳板。人年轻,还没干出成绩,群众不信任。每次开会,李君在上面开大会,他们在下面开小会。

李君明白,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把事情做出来让老百姓看!当时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修路的事情,但是修路需要巨额资金,钱从哪里来呢?群众筹资,不可能。一是群众本身穷,二是群众怕出了钱,被这个娃娃书记打了水漂。

没有钱,我来找!哪怕是讨口要饭,我也要把路修通!”会上,李君打了包票。接下来的半年,他四处“化缘”找钱。跑遍了华西村、大寨村、宝山村这些全国知名的富裕村。就是想向这些富裕村“”点修路的钱。8000多公里行程后,宝山村、中国大唐集团等单位支持了85万元资金。加上国家的配套资金,2010年,岫云村三条长达6公里的水泥路修成了。

路通了,接下来,产业发展提上了日程。李君下定决心,自己这次再搞产业,一定要尊重市场,因村而异。岫云村要发展什么呢?怎样才能把这里的青山绿水好空气,满山遍野的生态食材,变成老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

根据自己在成都生活多年的观察和体会,李君发现,城里消费者对健康生态食材需求旺盛,可他们却没有可靠渠道。“我们村子有好东西,却卖不出去。能不能把他们请到村里来看看呢?

有想法,李君立马到了成都,开始了“远山结亲”计划。2014年3月,岫云村成功开展了第一次“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现场来了10多个企业,50多个爱心家庭,现场认购了56万多元的农产品。截至目前,岫云村开展“远山结亲”活动达10余次。两年多的时间,结对认购岫云村的城市家庭达到1200多个。

在成都返回的路上,李君遭遇了一次车祸。车祸之后,逼着李君又开始思考:怎样更好地解决农产品稳定上行的问题,“岫云村”怎样走出去的问题?

2016年,以岫云村为品牌的扶贫体验餐厅,在成都锦城大道正式开业。这个扶贫体验餐厅成为了连接城市和山区农村的窗口和桥梁,城市消费需求和农村的生产需求无缝连接,岫云村品牌真正扎根在了大都市。一年多来,消费者在岫云村的餐厅不仅吃到了健康的食材,顺带买走村里的农产品。

岫云村,只是很多山区农村的一个缩影。”李君如今又有了新目标,希望岫云村这种模式能够走向全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做出更多贡献。

■  数说四川精准扶贫

353万人

2013-2016年,全省35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其中2016年实现5个贫困县摘帽、2437个贫困村退出、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165.5亿元

科学编制四川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2016年完成投资165.5亿元,国家下达四川2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的住房建设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6175公里

四川贫困地区一批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6175公里、农村公路7.3万公里,实施溜索改桥项目77个。

4056个

在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的51个县实施15年免费教育。累计开办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幼教点4056个,惠及13.3万名儿童。推行彝区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惠及5.8万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