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贫困人口约1亿:扶贫亟待“输血”转“造血”
按照中央新的2300元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增加到1亿人左右,这些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很高。
这一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已被划分为14个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和西藏、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族聚居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自2011年11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这一策略以来,已近两年;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7年。
时间紧迫,14个连片特困地区能否整体脱贫,并和其他地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两年来,国家着力在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
但问题也在逐渐显现。“输血”式扶贫仍需加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专业扶贫资金少、行业扶贫资金散、社会扶贫资金弱的问题现实存在;省际交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协调机制仍相对滞后……
行百里者半九十。到2020年,能不能啃下连片特困地区这块硬骨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美好图景能否展现在国人面前,不仅考验着各地的执行能力、协调能力,也考验着各地能否在新纲要的落实过程中,既坚持贯彻,又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调整偏离的方向。□(记者徐旭忠张涛赵春晖石志勇王飞航张钦宿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