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简阳武术文化 “余门拳”传承非遗绝技
余门拳第17代传人余治斌在表演拳术。
重庆余家弟子与余治斌(后排中)交流余家拳。
中新四川网10月10日电 (杨冬梅 吴平华)有一种起源于四川简阳的独创拳种,名叫“余门拳”,其因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在川东一带倍受推崇。而如今,余门拳不仅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更面临着失传的可能。
“霸王腿”、“青龙单刀”、“齐眉棍”、“撒手双锏”……这些只有在武侠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招式,余家拳法里都有。笔者到访时,现年61岁的余治斌,正踢腿挥拳、舞刀弄枪,看得人眼花缭乱。为深入了解余门拳的前世今生,我们对其嫡系传人余治斌进行了走访,认识了这一独特的武术流派,感受了这位传承者的坚守。
余治斌是余门拳第17代嫡系传人之一。据余治斌介绍,余氏家谱和《简州名人》记载,余门拳创立于宋代,世袭相传。清乾隆年间,广东潮州府余氏先祖自大浦县清溪村迁徙于我市石桥镇后,余氏宗祖世代习武,祖上常与释、道及各流派宗师名家切磋、交流,逐渐融汇,糅和三家精粹,洗练出这种介乎内外两家、南北两派的独特拳技,又因第八代传人余有福精于内外功和疗伤,投师者众多而开始传外,人称“余门拳”。
余治斌说,余门拳的魅力远不止我们这一时所见。余门拳有手法多变、短手寸劲、借力打力的特点,融入了佛门禅功,更考究人体生理穴位,注重“武德”、“仁术”、“养气”的修炼,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之功效,故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南拳特点享誉武术界,并在川东南一带广为流传,但目前,在发源地简阳,却鲜为人知。
能流传至今,足以表明余门拳这一独创拳种,自有独到之处。而记载着余门拳主要套路、点穴和解穴、疗伤秘方的拳谱,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1985年,余门拳获民间武术挖掘整理奖和贡献奖,后列入《四川武术大全》,其杰出传人也收入《中国武术名人词典》,便是佐证。
余治斌告诉记者,使余门拳真正名扬天下的,是民国时期的余发斋和余鼎山父子。余发斋号称“余三教士”,石盘镇人。1916年,年过花甲的余发斋力克当时的武林高手白方、王健等,在四川武术擂台赛上夺冠。1918年,四川督军熊克武的贴身保镖李国超在成都青羊宫摆擂,被余发斋打下擂台。1920年,其子余鼎山打败大力士陈牛,并在重庆国术考试中摘得武士头彩。余门拳从此威震四方,父子俩更是名声大噪,后受聘于“重庆国术馆”和“扬武国术社”任教。在此期间,投师者络绎不绝,该拳派更是声名显赫,桃李遍及巴蜀各地。
虽然昔日的“重庆国术馆”和“扬武国术社”早已成为历史,但重庆的余门弟子并未停止过余门拳的切磋和传授,并于1993到我市石盘镇寻祖,修缮了余发斋和余鼎山的墓地,并在墓碑上刻下了“巴蜀武林魁手,余拳一代宗师”的字样。据石盘镇居民介绍,每年春节和清明期间,有许多外地人到此祭奠余发斋和余鼎山,余门拳在民间的地位可见一斑。
余治斌说,练功的过程也非常辛苦。余治斌说,余门拳讲究“身法、步法、手法、眼法”四大法,最基本的身法他就练了两三年,蹲马步经常蹲到腿脚发麻,失去知觉,连续几天上厕所都蹲不下去,“师傅要求的严,动作做得不到位,挨打挨罚也是常有的事。”
“学余门拳,要看人的品德,最重要的是要有毅力,我从小就练习余家拳,可最基本的技法就练了两三年,多数的学艺者吃不了这个苦头,都半途而废。”余治斌惋惜道:“如今重庆、达川一带的余门拳,已经有60%招式走样。至于余门拳对穴位的考究以及独特的疗伤法,更是无人知晓。”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在余门拳传人的共同努力下,余家拳通过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批,这一重要的转折点,让余治斌兴奋不已“我一把年纪了,终于看到余家拳在简阳发展的春天,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虽然肩上的担子很重,但这是我的责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