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一带一路”,金融奋楫者先
坚持金融商业化运作,不仅可以助力沿线地区发展,也可减轻国家色彩,打消政治疑虑,换取更多认同
“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打开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潜在空间,而发挥金融的引领作用,是趋利避害、切实破题的关键,有利于建设命运共同体,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共赢。
命题宏大,破题不易。沿线国家有富有穷,多重分化;区域金融力量也相对不足。对此,多样的金融工具、弹性的金融政策,可以引导资本先期投入,逐步解决金融抑制局面。同时坚持商业化运作,助力沿线地区,减轻国家色彩,则有助于打消政治疑虑、换取更多认同。
金融乃市场的血液、经济的灵魂。“一带一路”是一个复杂体系,在过去的经济往来中,中国金融机构是直接参与者和实质上的主力军,积累了大量因地制宜开展合作的经验。在分步走的推进路径上,中国金融提供投资、租赁、风险管理等综合化服务,实现稳健的阶段转换。另一方面,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行业,金融机构还将发挥识别、预警的底线作用。可以肯定,未来的“一带一路”中,中国金融将大有用武之地。
也要看到,虽然我们拥有充足的物质积累,包括大量的可用资金、成熟的市场运作、强大的金融机构、广泛的合作经验、先进的项目技术,等等,但在人才、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存短板,“走出去”的企业,对有着一定商业风险的投资主导型合作模式,还不够适应。
正因此,更期待充分发挥金融“软实力”的先行优势和引领作用,以共赢为最终目标,用金融手段建设命运共同体,用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将“一带一路”构想付诸行动、落实于细节。
战略指导上,应当体现两个思维:一是共赢思维。在机构设置、项目推广、规则制定过程中,充分观照发展中国家利益,选择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发展模式,坚持走有新兴市场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充分借助各类国际组织进行广泛合作,积极谋求共赢并争取战略主动。二是底线思维。将“大安全观”用到“一带一路”中,对任何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保有警惕,在最大化利益的同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危机的底线。
战术安排上,应当体现六个结合:一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积极推动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也要大力吸引沿线国家企业走进中国金融市场。二是“先予”和“后取”相结合,短期内给予金融助力,长期内取得沿线国家对中国“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的良好效果。三是发展与安全相结合,在谋发展、求共赢的同时,完善安全应对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工作。四是利益共享和金融合作相结合,促进沿线国家实体经济与中国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在共赢模式下切实提升金融影响力。五是宏观目标和微观利益相结合,让宏观战略的推进拥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六是整体推进和机动灵活相结合,全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金融互动,根据多重分化的区域特征区别对待。此外,诸如推出离岸证券交易中心、加快培育一流金融企业、加强利益共享、完善各类配套政策等,都是很好的金融措施。
总之,牵住金融这个牛鼻子,走快、走好,才能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发展目标高度一致,行稳而致远。
(作者为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