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日本扫货 继马桶盖后又盯上神药

12.07.2015  16:49
小林制药生产的退热贴(左)和角质软化膏。 要想了解日本“神药”在中国游客中有多火,日本制药公司的销售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中国游客日本扫货追“神药

  “神药”畅销为我国制药企业深挖市场、创新产品,提供了有益思考与借鉴

  继马桶盖之后,热衷在日本扫货的不少中国游客又盯上了日本生产的“神药”。其实,所谓“神药”并不神秘,无非是日本常见的非处方常备药品,只是在网友口口相传中成为了“神药”。

  在网络上搜索,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去日本不能错过的居家神药”、“去日本必买的XX种神药”的帖子,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日本“神药”受追捧的程度。

  那么,日本常备药真的那么“”吗?不少国人甚至连吃法和用法都要上网查,为何依然加入购买日本药品的大军呢?反观国内常备药市场,又为何被日本“神药”抢了风头?

  国人大买 日企大赚

  要想了解日本“神药”在中国游客中有多火,日本制药公司的销售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本月1日,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发布消息称,这家公司部分产品被中国网络媒体推介为“去日本必买常备药”,访日中国游客纷纷“扫货”,公司第二季度销售额增至去年同期的5倍多。

  在小林制药生产的“神药”中,涂抹在伤口后形成薄膜防止细菌进入的“液体创可贴”,有助改善皮肤泛红的“角质软化膏”,以及贴在额头用于冷却的“退热贴”销量大幅增加。

  据记者了解,不仅小林制药,其他几家生产非处方常备药品的日本商家,也都数钱数到手软。

  记者采访了一些中国游客,发现他们喜欢购买的日本常备药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儿童药品,如退热贴、止咳糖浆、防蚊虫药膏等;二是保健类药品,如更年期调理、美白瘦身、增强肌体抵抗力、调理消化系统的药品等;三是各种设计新颖,国内市场不多见的药品,如治疗鸡皮肤的角质软化膏、液体创可贴、洗眼药等。

   深耕细作 细化创新

  综合分析,日本常备药近来受到我国游客追捧存在多种客观因素,包括巧妙借助网络营销、推升知名度和塑造好口碑;日元持续走低,使得日本药品性价比提高;赴日国内游客人数大幅增加等。

  但毫无疑问,日本“神药”之所以畅销,背后根本原因还是日本制药企业常年在常备药市场上的深耕细作。

  其实,许多人家里都会常备一个小药箱,里面放点治头疼发热、跌打损伤的常用药,以备不时之需。日本制药企业正是看中这一市场,推出大批质量保证、新奇好用的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些非处方药在日本遍布大街小巷的药妆店里可以轻易买到,品类丰富,安全放心,不仅是日本人生活必需品,而且受到多国游客青睐。

  在许多人看来,常备药似乎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数国家都能生产。那么,日本药企生产的常备药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以最受我国游客青睐的日本儿童常用药为例,让我们来探探究竟。

  日本医生一般不轻易给小朋友输液,而是先给他们服用专门为儿童“量身定制”的药品。这些儿童药,针对脏器尚未发育完善的小朋友们专门研发,安全性有严格保证。更让家长放心的是,同一款产品针对不同年龄的婴幼儿还会有更细化分类。

  日本是个动漫大国,儿童药包装上也印满了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形象,说明也是简单易懂的图画。外表可爱、口感诱人,服用方便,让小朋友吃药不再是个难事。加上治疗效果不错,价格合理,得到我国游客的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在国内,难道就没有安全放心的儿童药吗?记者小时候,基本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药品,在成人用量基础上“酌情减少”是常见做法。时间过去那么久,情况却没有太大改善。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项统计,目前我国有4000多家药企,但专门为儿童生产药品的不足5%,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儿童药各项指标比成人药更严谨,而且适用年龄层窄,口味需特殊调整,这都增加了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成本。此外,市场需求不稳定、临床试验风险大,让不少药企对这块“蛋糕”退避三舍。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口碑和质量都不错的儿童药,但往往要去专门的儿童医院开,普通药店没有卖,没有在市场上形成品牌。

  除了儿童药品,日本一些其他常备药,因为使用创新科技、细节贴心,也受到国内游客热捧。

  来日本旅游的田小姐告诉记者,自己的手臂两侧长满红疙瘩,俗称鸡皮肤,让爱美的她十分苦恼,但是在国内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药。到日本后,听说有一种去鸡皮软膏可以软化角质,让肌肤变光滑,于是抢购了两盒回去想试试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日本的常备药,在众多国内游客心中留下的是“物美价优、安全放心”的印象,而反观我国药品,定价偏高、针对特定人群和少见病的专用药短缺,让人不那么放心。

  当然,这里也要给购买日本药品的国内游客提个醒,即便是非处方药,也一定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或在遵医嘱的前提下谨慎服用。

   出国疯抢 引发反思

  事实上,除常备药外,还有不少日本商品被来自国内的消费者疯抢,这类新闻更是屡屡见诸报端。

  今年年初,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表了一篇名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描述了国人在日本抢购电动马桶盖的情形。这篇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尤其是对中国制造的担忧。不少人提出,“中国企业为何没抓住马桶盖商机”。

  同样,日本“神药”畅销也为我国制药企业深挖市场、创新产品,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对于中日制造业,吴晓波文章中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朱超、张伟)新华国际

编辑:SN054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