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扫描古遗址 成都大唐园林或重现

15.07.2015  15:57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土壤分析

  

  通锦路古遗址发掘现场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实习生 赵帅怡 摄影报道

  唐诗中的成都园林

  ●浣花溪草堂

  《全唐诗》卷220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

  诛茅初一亩,

  广地方连延。

  经营上元始,

  断手宝应年。

  敢谋土木丽,

  自觉面势坚。

  台亭随高下,

  敞豁当清川。

  虽有会心侣,

  数能同钓船。

  ●徐卿草堂

  《全唐诗》卷198

  岑参《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

  复居少城北,

  遥对岷山阳。

  车马日盈门,

  宾客常满堂。

  曲池荫高树,

  小径穿丛篁。

  江鸟飞入帘,

  山云来到床。

  题诗芭蕉滑,

  封酒棕花香。

  ●朱山人水亭

  《全唐诗》卷226

  杜甫《过南邻朱山人水亭》:

  相近竹参差,

  相过人不知。

  幽花欹满树,

  小水细通池。

  近日,在成都通锦路古遗址发掘的一处唐代园林引起了不少专家注意。重见天日的沟渠和池塘成了里面最重要的线索,这是近年来在成都境内,首次发现唐代园林遗址。考古专家判断这里很可能是万佛寺的寺院园林。通过后期的继续研究,对于研究隋唐五代时期成都地区的园林建筑和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成都市考古队获悉,接下来考古专家将对从遗址提取的土壤样本进行分析,并对考古现场进行3D(三维)扫描,把现场复原成三维图像,这样唐代的园林或将昨日重现。 

  土壤分析 试图找到树木花卉遗骸

  “要证明这里曾经是园林,如果能够找到树木、花卉的根系,可能更有指向性。”在通锦路古遗址发掘的现场,考古专家除了带回文物,还将现场的土壤样本也打包装袋。“一共装了10袋。”据考古现场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会通过浮选,对里面一些碳化的种子、植物进行鉴定。

  据从事土壤鉴定的江铭介绍,由于植物是有机物质,不是任何植物或植物组织都可以长期保存在考古遗址中。“目前考古过程中可能发现的古代植物遗存有植物遗骸、植硅石、孢粉和淀粉颗粒。” 据介绍,植物遗骸的提取过程最为简单, 种属的鉴定也较为精确, 而且其出土位置与原生地点基本一致, 有助于研究植物遗存与遗址中某项遗物或遗迹的对应关系。

  提取过程要使用到浮选法。江铭说,炭化物质在干燥的情况下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 比重略小于水, 因此将浮选土样放人水中便可使炭化植物遗骸脱离土壤浮出水面并进而提取。

  在实验室里,工作人员会将这些分离出来的物质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筛选,放进标本袋。“通过这些颗粒物,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人吃的是小米还是水稻,种的哪些植物。”江铭说,如果采用碳14来测量,还可以准确判断出这些植物的年代,但这种手法一般运用于先秦时代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