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公安探索执法管理 30个风险点过滤“风险民警”
本报制图/卢浩
8月12日上午10点,处理完西龛山两车追尾的案子,巴中市巴州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警员岳进赶紧回到办公室,将事故信息录入内网。“局里新上线的执法风险管理系统就像一顶戴在头上的‘紧箍咒’,稍有不慎就会触发。”岳进说,因为上个月的违法信息超时录入,几名同事刚刚被分局法制支队点名通报。
相比岳进,刚从派出所抽调至经侦大队的孙小平感觉压力更大。“超时审讯要报警,规定时间不给嫌疑人吃饭,系统也要报警。”孙小平说,以往简单粗暴的审讯方法在严苛的问责机制下行不通了。
“刑事上的冤假错案几乎都与刑讯逼供、轻信言词证据等有关。”巴中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副队长刘苍蒲表示,“我们研发的这套执法风险管理系统,目的就是要堵住这些漏洞。”
□本报记者 刘宏顺
“风险民警”晋升将受影响
在巴州区公安分局四楼法制支队办公室,副队长晏杨轻点鼠标,执法风险管理系统内一条最新发出的执法风险预警通知书跳了出来,“6月26日,巴州区光辉乡柏杨庙路段发生交通事故,执法民警存在言语不文明情况。”
该系统是如何判断出民警执法有风险的?晏杨介绍,目前,一线民警遇到的所有警情及现场处置视频,都必须第一时间录入公安部“警务综合应用平台”。以这一应用平台为基础,该局开发了“执法风险管理系统”,将执法中极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设置为风险点,系统在自动巡检中,一旦发现民警的执法行为不当,就将自动触发报警。
执法风险管理系统并非单兵作战,与它打配合的还有一套执法场所风险监控系统。“执法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事后静态巡检,风险监控系统负责对执法场所的执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与执法人员实时互动。”刘苍蒲透露,参考当地最近几年上千起案件卷宗,最终确定了30余个执法环节作为风险点,涵盖接处警处置、在办案件、取保候审、案件处理、执法场所使用五个方面。
巴中市把办案区域分成身体检查、审讯室、问讯室、休息区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安装了风险监控系统。审讯前,如果没有对嫌疑人进行身体检查,审讯室的电脑就打不开,审讯工作将无法开展。审讯中一旦嫌疑人被连续审讯超过4小时或审讯羁押超过24小时,系统将自动关机终止审讯,并提示民警带嫌疑人休息。审讯中,到了吃饭时间,系统将自动弹出一个窗口,提醒该让嫌疑人吃饭了……“为防作弊,要求办案工作必须同步录音录像并上传系统”。“每次执法结束,系统都会自动生成执法成绩单,不合格的被视为‘风险民警’,其个人和所在单位将受到法制支队约谈。”刘苍蒲说,执法成绩单与民警个人晋升息息相关,“今年初,南江县某基层派出所选拔中层干部,有民警因为存在执法风险,在最后环节被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