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致富的梦想

19.11.2014  13:16

李俊如

  “十百千万工程”已聚集金融资金近50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超过30万人。十个示范乡镇、百个示范村已初步形成“巴山新居+产业融合+金融服务”的良好发展格局,百户示范企业也成长为全市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千户示范农户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这是11月14日在我市召开的金融支持巴中扶贫开发工作推进会上,人民银行巴中市中心支行向与会者出示的一份金融扶贫的惠民“账单”。据介绍,近几年来,我市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在“政府主导、人行主推、部门协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新常态”下,全市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并取得了实效。

  “无望”到“有望” “穷人”也住上新居了

  这几天,巴州区水宁寺镇香炉村的村民陈永红忙着在他新居房前屋后种蔬菜,每当伸腰休息时,他总会望着眼前这座一楼一底的新房子,脸上洋溢着无限的幸福。他万万没想到,像他这样的“穷人”也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

  2012年,香炉村启动新村建设。陈永红那几间一到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土墙房在规划内,要拆掉。

  “政府补贴、残联帮扶了3.8万元,剩下的实在没辙了!”莫得钱,咋建房?骑虎难下,他心急如焚。

  “试试贷点款?”村支书给他出主意。但几乎跟银行“绝缘”的陈永红心里没底。他“斗胆”交了份申请,没想到当天就拿回5万元的“巴山新居”信用贷款,还享受到差别化政策倾斜:最低利率,最长还款期。就这样,在银行的支持下,陈永红终于高高兴兴建好了新房子。

  在我市深入推进“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像陈永红这样拿不出钱修房子的困难农民不在少数,但他们在全市金融扶贫的惠民政策下,都住上了漂亮的新居。

  据了解,仅农村信用合作社至去年底就已累计投放“巴山新居贷”5.5亿元,帮助1.4万户农户乔迁新居。

  显而易见,金融扶贫在巴中的农村正悄然发力。
  从“输血”到“造血” 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目前,我市还有29.7万贫困人口生存环境恶劣,且自我发展能力弱。基础差、底子薄等因素制约,我市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市情仍然没有改变。产业的空白与落后,也是致贫的根本。

  缺乏产业带动,仅靠撒胡椒面般的“救济式”、“输血式”扶贫,难以让农户彻底脱贫。

  “输血不如造血”,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着眼农户脱贫,着力产业拉动,成为我市金融扶贫攻坚的突破口,许多贫困户从中得到了实惠。

  平昌县得胜镇丰收村的段勇开办家庭养殖农场,采取“公司+家庭农场”与一家畜牧有限公司合作,年规模养殖生猪1000头左右,纯收入达20万元。而这一切,得益于段勇申请到了一笔15万元基金贷款。正如他所说,如果没有助农帮扶基金支持,养殖场不可能建成。

  通江县农村信用联社通过“林权+猕猴桃特色产业所有权+保险”抵质押担保,向巴山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授信并发放贷款1200万元,支持其基地建设,带动周边1250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就是这样的造血式金融扶贫,让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又通过扶持产业形成辐射和吸附能力,吸引那些没有产业的农户打工,形成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参与”、“大扶贫”格局。
  从“单一”到“多元
  小微企业壮大

  金融扶贫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农户扶贫和特色产业等方面的支持,“扶微助小”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扶微助小”不是单一的贷款,而是量体裁衣、多元化服务。七彩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南江东榆镇槐树村500亩彩叶珍稀植物种植示范基地到正直镇长滩村1200亩七彩产业园基地,正是通过支农再贷款+“银行+公司+基地+农户+政府基金”的“1+5”多元化模式壮大,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让金融扶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去年来,人行巴中市中心支行指导巴州区农村信用联社成立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开发专门的信贷产品,重点锁定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为客户量身制定金融方案,主动送服务上门,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专门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小微企业法人客户解决融资难题。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60笔,累计金额5.3亿元;全市各类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18.14亿元,同比增长32.21%。

  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工作举措,拓宽融资渠道,更多金融资源的注入,像深秋金色的阳光,洒在巴中大地上,托起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