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产居结合打造具有川东北特色的“巴山新居”
四川在线巴中频道消息 (记者 朱荣杰) 近年来,400多万巴中老区人民,按照“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强化基础配套”的思路,依靠自己的双手结合当地实际,“产居结合”打造了一批批独具川东北特色的巴山新居。
完善的配套设施让居民生活 “很安逸”
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是巴中市首批“巴山新居”试点项目,规划理念上突出“山水相融、田园意境”,利用现有农房宅基地资源,保留现有植被特点,打造现状景域水观,保护山水田园肌理。其中,完善的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为新居的一个亮点。
让居民“安逸”的新居面貌
10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元山镇中岭村,雨后的中岭村天空中弥漫着薄雾,微微透着凉意,顺着大理石和青石板铺就的道路,通向一幢幢浅黄色外墙的乡村别墅,道路两旁是优美的绿化带,古色古香的“指示牌”矗立在各个叉路口,其间还设立了若干个垃圾分类回收站,这里就是美丽的“巴山新居”居民聚居点。 记者看到,在居民聚居点中心位置,有一个约9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体育健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警务室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公共设施一一齐全。在挨着广场的边上有一个大型的休闲垂钓池塘,旁边的休闲椅上,坐着几位老人,摆谈着“龙门阵”。“我们都好几十岁的人了,从来没有想到有这么一天,房子修得给城里的别墅一样,还有那么多城里小区才有的附属公共设施可以使用,我们都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安逸”!”现场几位老人乐呵呵的向记者述说。
产业带动发展让新居居民“致富”
巴中市的巴山新居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引领、镇村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帮扶”,强化项目带动支撑,充分集聚民力改善民居,不但要让居民住上好房子,还要让其过上好日子,注重实际做到“产居结合”,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让钱包鼓起来。
产业带动“巴山新居”居民致富 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新居建设初期阶段,具有大巴山特色的养殖、种植企业相继入驻“巴山新居”项目当中。温氏集团的生态养猪、大巴山生态农业的无公害大棚蔬菜两家企业在元山镇分别建立了基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就近招聘非技术工作人员,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们县的巴山新居建设,一直做到以产业带动当地居民致富,就以温氏集团的生猪养殖基地为例,这个基地年产约50万头生猪,在当地招聘了100多个村民在养殖场工作,每人月工资1500元,解决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同时还采取农户加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居民自己修建猪圈,养殖基地提供生猪幼崽、饲料等,村民出劳力就行,养殖基地回收出栏的生猪每头150至260元。”平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阙作强告诉记者。
家住中岭村的张秀珍,今年58岁,被大巴山生态农业招聘到大棚里种植蔬菜。记者见到他时她蒸菜池塘里清洗小葱苗,打算乘坐农村公交车到平昌县城销售,“我们这里交通方便,每天早上6点30就有公交车到平昌,我现在洗是在自家闲着地上种的分葱,在城里卖8块钱一斤,我算了一下,一年下来我种点菜卖,差不多每个月收入1000多,加上在大棚种菜工资1500元,一年下来我可以有3万块的收入。”张秀珍一边埋头洗菜,一边向记者算着她的经济账。
巴中作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双重身份,又是四川省除成都之外过境高速最多的城市。巴中总体的取向将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发展定位和主要任务就是构建“两地两区一中心”,把巴中打造成四川、重庆、陕西川陕渝三地的交通枢纽连接地。
以“巴山新居”为抓手,着力“夯实底部基础”最终实施“全域扶贫”。先后在巴州区、恩阳区、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多个地点实施“巴山新居”建设,始终坚持一个新居聚居点一个产业,以产业带动“巴山新居”的发展,产业有通江银耳、黑木耳,苗圃花卉、茶叶、生态猪、巴山土鸡等多个品种,,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在“全域扶贫”这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巴中被列为秦巴山片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实现区域性发展上巴中有很大的优势。 作为四川东北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把巴中打造成四川东向北向开放前沿高地,同时结合巴中独特生态的优势,培育成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打造成全国扶贫开发的示范区,而“巴山新居”建设只是其中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