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国内日趋升温,甚至在资本市场一度成为热捧的概念。专家指出,虽然3D打印在中国具有广阔“钱景”,但短期内仍面临成本居高不下、核心技术依赖进口、行业应用市场亟待打开等瓶颈。
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国内日趋升温,甚至在资本市场一度成为热捧的概念。专家指出,虽然3D打印在中国具有广阔“钱景”,但短期内仍面临成本居高不下、核心技术依赖进口、行业应用市场亟待打开等瓶颈。
作为一种颠覆传统制造业的新兴技术,3D打印产业近年来迅速兴起。目前已有多省市成立了地方3D打印产业联盟,并出台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教育部也正在制订方案,让3D打印机走进学校。同时,科技部、工信部也正在探讨3D打印产业化问题。预计一系列有关3D打印产业扶持的政策有望在年内出台并尽快落地。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21亿美元,中国约10亿人民币。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中国约20亿人民币。未来几年,中国大陆3D打印市场每年将至少以1倍以上的速度成长,规模将可达到百亿元。
3D打印的诱人商机吸引着资本市场的关注。目前在国内资本市场,3D打印概念板块上市公司已多达28家,如金运激光、光韵达、中航精机、海源机械等都均已涉足3D打印市场。
在近期举行的201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海源机械董事长李良光曾表示,目前公司的参股公司海源三维打印公司已研发成功并上市销售多个系列3D打印机,市场推广和营销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不过,目前国内3D打印企业和欧美一些主要厂商相比仍存差距。美国几家主要的3D打印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四五亿美元,全球3D打印龙头企业美国Stratasys公司预测,公司2014年收入将增至6.6-6.8亿美元。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两千万美元,“小而散”是当前中国3D打印产业的一大写照。
除规模不足外,美国企业在材料等核心领域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国内厂商基本上还要依赖进口。而且,欧美企业在工艺技术、研发投入、产业形态上等都要领先于国内3D打印企业。
“与国外市场相比,国内3D打印市场尚待成熟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有待建立,行业应用市场开拓和深化的空间较大,在产业化和规模化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IDC中国成像、打印和文档解决方案研究部研究经理王芳认为,较高的硬件及材料成本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抑制3D打印技术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专家看来,3D打印机通常分为工业级和民用级两个市场,工业级的3D市场,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等产业,面向制造业和高精尖的领域是发展方向,但还需要一个过程。民用级的3D打印精准度要求不如工业级高,市场仍需要培育,应用普及是关键。
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助理副总裁武连峰向记者表示,目前3D打印还是概念炒得火热,但从企业大规模生产角度来看仍处于发展早期,如果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产业仍将进展缓慢。在具体技术方面,一是材料,二是精密度,当前一些厂商的打印精密度远未达到长远发展的需要。
制约3D打印机使用的另一瓶颈是更友好的三维设计技术。自3D打印机在90年代中期问世以来,它更多是被那些掌握了专业技能的设计师、工程师以及科学家用来制造一次性的各种产品原型以及模型。近年来,随着三维设计技术逐步走向消费领域,3D打印技术得以在很多领域大放异彩。
欧特克中国研发中心消费者产品部门总监陆志国认为,相较传统制造工艺,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满足用户个性需求,个性化定制将成为3D打印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国内3D打印行业存在的难题,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建议,目前国内要加大科研投入,引导科研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加强与国际同行间的对话,及时跟踪和了解国际同行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方向,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抱团发展,集中打开应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