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扎扇养子” 现在“卖毽救子” 毽子婆婆:一个传统老妈的执着

23.12.2014  09:22

  陈婆婆的顺口溜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谈为何卖毽救子时的一句话

  “日无周济之米,夜无鼠耗之粮

  ———回忆儿子出生时,家庭的贫困

  “聪明有种,富贵有根

  ———去未来儿媳家打听后的评价

  86岁的陈玉珍为了给儿子治病,在春熙路上卖鸡毛毽子。网友拍照传上网后,消息迅速扩散。随即,众多爱心市民纷纷找到陈婆婆买毽子。成都商报记者探访时,婆婆的儿子刘中顺表示,“治病有医保,没那么恼火,但我妈非要救我。”(成都商报昨日报道)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当年为了养活儿子,我扎扇子讨到百家饭,后来为了给儿子娶媳妇,我打席子挣到了接亲钱。现在儿子生病了,我扎毽子也能救活儿子”,陈婆婆昨日说。

  母亲的不易

  扎扇子养活儿子 打席子娶回儿媳

  如今51岁的刘中顺仍是陈婆婆口中的“幺儿”。陈婆婆共有两儿两女,自从16年前从遂宁老家来到成都后,陈婆婆就一直跟着儿子和儿媳一起生活。老人不识字,却有一肚子的顺口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养子 扎扇子换百家饭

  陈婆婆说,当年刘中顺出生时,自己家中穷到了“日无周济之米,夜无鼠耗之粮”的地步。大人的饭吃不饱,给娃娃喂奶时奶水也不够。陈玉珍说,为了保证儿子有得吃,自己每3天就扎100把扇子。赶集的时候,自己拿着扇子到街上卖,一把扇子换别人家一小把麦子或一小把豌豆。最终,扇子换了百家饭,这样才养活了儿子。陈玉珍笑着说:“村里人都赞老刘家的老婆有双抓钱手,我自己也好骄傲。

  娶媳 打席子凑接亲钱

  后来,到了儿子娶媳妇的时候,陈玉珍专门跑到未来儿媳妇的家里去打听。结果左邻右里都对这家人评价很好。“聪明有种,富贵有根”,陈玉珍打定了主意要帮儿子接个好媳妇,但是接亲需要500块钱。陈玉珍的老伴已经去世了,为了挣到这500块钱,陈玉珍借遍了亲戚,又开始打席子。陈玉珍想不起自己是打了多少席子,才凑够了接亲的钱。

  进城 卖毽子贴补儿子家

  16年前,刘中顺夫妇在成都卖水果攒下了一笔钱,接母亲到成都养老。和邻居太婆聊天的时候,陈玉珍发现别的婆婆都在做鞋垫做鸡毛毽,陈婆婆说:“我做个鸡毛毽儿背去卖钱,轻轻巧巧就把钱挣了,也贴补了儿子家里,才好。”2002年,74岁的陈玉珍开始做鸡毛毽,背到春熙路去卖钱,直到2011年。

  救儿 晴天落雨都去卖毽

  2013年开始,刘中顺在成都市二医院确诊患上肾衰竭晚期。陈婆婆说,自己怄得跟着儿子一起哭了一场后,就把眼泪擦干。当年扎扇子都能养活儿子,打席子能帮儿子娶媳妇,那么现在扎鸡毛毽子也一样能救活儿子。

  于是陈婆婆再次上街卖鸡毛毽。李女士说,这次家里谁也拦不住婆婆了,并且婆婆这次的劲头更足了,晴天落雨都要背着背篓出去。晴天就坐在天桥上,下雨就在商场旁边避雨,不到下午5点就不回家。

  儿子的回报

  虽然还在透析 每天一早给母亲做饭

  经过数次透析后,刘中顺的身体好了一些。陈婆婆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了,为了让母亲吃个早饭,刘中顺总是和母亲同时起床,帮母亲做好早饭。陈玉珍笑眯眯地说:“我的儿子饭做得好吃,成都饭的口味跟我们遂宁的口味不一样,我就喜欢我儿子做的饭,做的啥子饭都喜欢。

  陈婆婆开心地指着儿子说:“你看,原来病得坐都坐不起来,现在能走路了。都是我卖毽儿卖得好,才救好儿子的。”听到陈婆婆的话,李女士大声反驳:“妈,那是医保给治的。”但是陈婆婆就像没听到儿媳的话,笑眯眯地继续说:“我身体好好的,我儿病了,你说我怄不怄?要是儿子没了,我还怎么活,哪个有我儿子做的饭好吃,我就是还要卖毽救我儿。

  刘中顺说,自从确诊病情以后,自己每周去透析两次,平均每个月自己仅需花费300多元。虽然自己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但是妻子每月收入为1170元,子女每月还要给自己交上900多元的保险费,再给1000多元的生活费。这些收入,再加上20多年卖水果的积蓄,足够支付药费了。

  最新消息

  民政社区再次入户调查

  陈婆婆家不属救助范围

  陈婆婆在网上火了之后,昨日,成都市民政局公共服务站、东安南路社区的相关负责人再次到陈婆婆家,了解确认情况。成都市民政局公共服务站负责人表示,辖区居民家庭收入低于500元的,可直接到街道办申请低保;另外,对于各种突发意外情况,社区还有快速救助机制。经过确认,陈婆婆儿子家中因经营多年水果生意,略有积蓄无负债,并自主购买了房屋。现在陈婆婆的儿媳和孙子孙女收入水平也较为稳定。其经济状况并不属于民政救助的范围。

原标题: 以前“扎扇养子” 现在“卖毽救子” 毽子婆婆:一个传统老妈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