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起房屋买卖纠纷案 购房者证据违背常理未被采信

15.10.2014  13:02

    在一起房屋买卖纠纷案中,购房者何某称,自己按合同约定转账给付了首付款后,另给付10万元现金,并有收据为证。而卖房者却矢口否认收到了10万元现金,到底该信谁的呢?

    近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审结此案,依法驳回购房者何某的上诉,维持原判,即对何某要求卖房者王某返还购房款诉请其合理部分予以支持,判决双方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王某一次性返还何某购房款14.6万元,并赔偿损失7264.47元。

    2011年11月,购房者何某与卖房者王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王某将彭州某镇170平方米住宅及营业用房以24.6万元出售给何某,约定当月24日原告何某给付定金6000元,次日给付购房款9.4万元,2012年3月25日给付购房款14.6万元,4月初被告王某交房并提供相关合法手续。

    合同签订后,何某按约定时间给付定金6000元及首付款9.4万元,王某在收到首付款当天向何某出具收到10万元房款的收据。2012年3月24日何某给付王某购房款4.6万,被告王某在何某书写的收据上签字确认。

    随后,王某以何某尚欠10万元购房款而拒绝交房。何某也得知所购房屋系王某与第三人共同共有,合同签订前并未取得第三人同意,合同签订后第三人也不同意对王某出售房屋行为进行追认。

    之后,何某突然向法院起诉称,自己在转账给付9.4万元房款的当日,还现金给付10万元并有收条为证,4.6万元收条上也有“房款已付清”的字样,故请求法院确认双方签订合同无效,被告王某返还其购房款24.6万元并支付相关经济损失。

    彭州法院一审认为,因房屋共同共有的第三人不同意追认王某的处分行为,何某与王某签订的合同无效,被告王某对此负有全部责任,应赔偿何某损失,并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当时规定的短期贷款基准年利率计算。法院同时认为,王某持有的收据明显不符合常理,不足以证明房款付清的事实,故遂依法作出了上述判决。一审宣判后,何某表示不服提出上诉。

    法官说法>>>

    根据常理作出判断具有说服力

    该案一审承办法官祝增巧告诉记者,民间的收条收据因无规范的格式、要求等,时常会引发矛盾、纠纷,法院在审理此类纠纷时,不少案件都需法官针对具体案情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的理性良心等进行综合判断评定,合法、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客观公正地作出判决。

    该案争议的焦点,就是2011年11月25日,何某是否向王某支付了10万元现金。

    庭审中,何某除收条外未向法庭提交其他证据对此事实加以佐证,反而被告提出的异议与该证据证明的事实较为相符,何某提交的证据和陈述的事实存在诸多疑点,很难证明其主张。

    首先,其支付10万元现金不符合合同约定。双方合同约定当天只交付9.4万元购房款且其已按合同要求转账支付。其次,其支付10万元现金不合常理。通常房屋买卖双方签订合同时,会考虑到付款方的资金状况、房屋特点来确定付款、交房、办证时间等。该案中是当天刚签订合同对相关事宜进行约定,支付首付款,之后若卖方再要求提前支付10万元现金,有损买方期限利益,买方一般不会接受。再者,何某对10万元现金支付的陈述前后不一,漏洞明显。王某在两次收款后出具10万元收条合乎常理,符合交易习惯。同时,该收据全文是由何某书写并由其持有,“房款已付清”的字样完全可能是其在王某签字之后添加,该证据不足以证明其房款付清的事实。

    综合上述情况,说明何某陈述其支付了10万元现金,既不符合合同约定,也违背生活常理,且其陈述前后矛盾,因此,对其主张法院不予采信。(王鑫 记者 晨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