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我省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 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16.10.2017  16:17

 

  模范人物是时代文明的风向标,也是推动社会前行的榜样力量,他们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也见证着各行各业之变。

  五年来,我省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他们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激励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向上向善,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他们扎根在社会发展的第一线,见证着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建设历程和巨变。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记者走进模范人物代表,通过他们的讲述感受过去五年的变化,聆听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和祝愿,感知时代的强音。

  时间10月12日

  地点阿坝州九寨沟县安乐乡上安乐村

  人物四川晶犇运业有限责任公司司机、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牛玉奎

  背景九寨沟地震期间,牛玉奎冒着生命危险给游客取回行李,并自掏腰包邮寄到游客家。他的善举感动了网友,被评为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齐心协力未来九寨会更美

  10月12日,九寨沟7.0级地震后的第65天。

  记者在上安乐村见到牛玉奎时,他正和几个村民在一处滑坡点砌筑挡土墙,防止泥石流灾害。抗震救灾、维修房屋、治理地灾……震后两个多月,牛玉奎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这些年,依托九寨沟的旅游资源,牛玉奎加入四川晶犇运业有限责任公司,搞起了短途旅游客运。8月8日晚,他正载着来自江苏南京的4名游客和1名导游前往九寨沟景区。地震发生后,他将游客撤离到一处相对安全的林场,自己冷得打哆嗦,还把长袖衣服留给游客穿。后来,他又冒着生命危险,再入危险区域取回游客的行李,并自掏腰包100元钱,寄回游客家。

  地震之后,九寨沟景区暂时关闭停业,部分村民决定外出打工,但村里的灾后重建需要人手,牛玉奎决定留下来。12日下午,一场精准脱贫和灾后重建工作会议在上安乐村村委会进行。“目前,全村140户农房均已完成维修加固。”村委会主任牛海林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正在谋划发展新产业,准备先期搞土鸡、毛驴养殖和柿子、草莓等特色水果种植。“旅游逐步恢复起来,还要集中搞有特色吃、住、耍的大型农家乐,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牛玉奎也有新的想法,等年后,他准备把妻子叫回家,参与家乡的重建和发展。“只要勤劳,日子肯定会一天天好起来的,九寨沟能建得更美。”地灾治理现场,累得汗流浃背的牛玉奎说。

  【寄语十九大】

  我相信,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有党和国家,还有我们勤劳的双手,九寨沟一定能尽快开门迎客。期盼能出台更多振兴旅游的政策措施,帮助九寨沟的旅游快速火起来,让我们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吃旅游饭”“挣票子”。(记者 徐中成)

  

  时间9月28日

  地点眉山市青神中学

  人物青神中学教师、2017年全国十大“最美教师”之一王晓梅

  背景扎根乡村教育32年,王晓梅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脱离校园,她常年工作超负荷、高强度,先后将2000多名学生带出农村,见证了我省农村教育的变化。

  条件变好农村老师们干劲足

  9月28日,王晓梅像往常一样早早到校给学生们上课,这是她32年来的工作常态。

  32年前,王晓梅走出师范学校,回到青神县任教。32年里她一直在完成一个任务,就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离校。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王晓梅先后进行了上百次家访,让54名学生重返校园。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她掏钱出学费,还把他们接到自己家吃住。

  不过近年来,王晓梅几乎没有再这样劝学了。“我省建立了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还有专门的资助政策,我们这儿没有学生因为贫穷而辍学了。”王晓梅说。

  王晓梅看到的变化不只于此,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越来越好。“好多农村学校都进行了校舍改造,办学条件升级,学校都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

  王晓梅还告诉记者,以前由于青神县经济落后,县内稍微有些“名气”的教师,大都会择机离开教育战线,或者奔向大城市的学校,但近几年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农村教师待遇逐渐提高,对老师的各种培训也在增加,老师们更有干劲了。”王晓梅说。

  【寄语十九大】

  这几年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孩子的学习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读书实现了人生价值。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农村教育会越来越好。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和同事将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奉献精神,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记者 阳帆)

  

  时间9月28日

  地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人物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

  背景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梁益建见证了2014年我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以来,着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让群众患病后在基层就近看好病。

  妙手仁心愿更多患者“挺起脊梁

  9月28日晚7点,完成当天的两台手术后,梁益建回到办公室稍作休息。“一个月大概做30台手术,每一台我都亲自参与,说实话很累。”梁益建对记者说,“但我是一名医生,给患者治病就是我的职责”。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2008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超过2000例,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这些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很多丧失了工作劳动能力,另外还合并多系统并发症,如果不动手术矫正就有可能危及生命。”梁益建说。

  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大部分来自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的困难家庭,为减轻患者治疗费用负担,梁益建曾为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四处募捐。“好的是,现在四川已将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梁益建高兴地向记者说起变化。

  梁益建感到更高兴的是,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和巩固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以我所在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例,近年来先后援助了木里、什邡、得荣、南江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为基层培养好医生,让好医生拥有好技术,让好医生为病人看好病,把病人留在基层,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才能够提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寄语十九大】

  希望十九大后能加快基层优秀卫生人才的培养,改善基层卫生人才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避免优秀人才流失,实现卫生人才扎根基层的良好局面。(记者 阳帆)

  

  时间10月10日下午

  地点印度尼西亚

  人物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劳动模范、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曾正超

  背景从一个并不起眼的技校生,到世界冠军、技术尖兵,这几年,曾正超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升华,而这样的升华与我省青年技工成长环境的优化不无关系。

  崇尚技能正成为社会新风尚

  “这段时间在国外工作,国庆也没休假。”10月10日下午,记者通过视频对正在印度尼西亚上班的曾正超进行采访时,他刚从生产线上下来。

  很难想象,作为公司派驻国外的技术骨干,曾正超竟是如此年轻,就像一名刚从技校毕业的学生。但实际上,两年多前,他就摘下了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荣誉。

  “过去,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老化,有后继乏人的苗头。”曾正超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几乎都是老师傅,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明显偏少。“这几年变化很明显。”在曾正超看来,青年领域技能大赛的增多以及奖励政策的完善,大大促进了青年技工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

  来自共青团四川省委的数据印证了曾正超的观点——近三年,全省21个市州共开展了各类青年职业技能大赛600余场次。目前,我省已有超过1300名青年职工通过各类大赛获得职业资格晋升。

  “企业新型学徒制也是一次有效创新,加快了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曾正超说,该制度让学校不再闭门造车,“我本人就是直接受益者。

  这些年,社会对技能人才认同感的提升,更让曾正超感到振奋。“工匠精神的弘扬形成了鲜明的价值观导向,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正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寄语十九大】

  期盼进一步优化青年技工的成长环境,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完善对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使用、表彰、激励等政策措施,推动更多青年技术人才成长成才。同时,希望社会能更重视对青年工匠的培养,增强青年“学技术、比技术,凭借技术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认同感。(记者 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