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休闲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2.12.2014  17:41

 

【专报要点】近年来,我省休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空间分布不均、产能未能完全释放、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本期《专报》提出,我省休闲产业发展应构建“以成都市为中心、五大经济区为纽带”的四川省休闲产业格局,拓展休闲市场容量,全面开发休闲产业产能,并在政策导向、人才培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保障。

 

西华师范大学李其原教授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休闲客流空间扩散特征与区域综合效应研究》中,提出如下观点: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它系统地包括了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等经济形态,是我省新形势下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对我省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休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休闲产业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发展不协调。 研究表明,目前我省休闲企业主要分布在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和西北等五大经济区,其中又以成都和川南为主要集中区域,占比重达58.6%。而城乡、区域之间的休闲产业发展水平、分布状况明显不协调,特别是城乡差异明显。同时,“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休闲空间”的空间配置不协调,使得城市“睡城效应”日益加剧,极大地增加了人口流动成本。

(二)休闲产能未能完全释放。 我省休闲产能开发非常不充分,男女休闲人群比例不协调、老龄休闲者比重增加、二线三线城镇及农村休闲市场开发滞后、不同行业与层次的休闲人群比例失调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工作方式的不断革新,隐性休闲需求的比重却在不断加大。

(三)休闲供给总量小,有效供给不足。 截至2012年,我省统计性休闲企业约为67.72万家,平均休闲容量为500人。而我省现有总人口8041万人,可见,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休闲供求逆差,导致我省休闲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四)休闲产业缺乏长效发展动力机制。 休闲产业发展中休闲产品单一、产品同质化、缺乏文化内涵与创新元素等问题十分严重,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发展动力机制。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引导,指导角色上的“失位”、“缺位”和“错位”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各类休闲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专业的管理人才,思维方式上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休闲资源。

二、加快我省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休闲产业化为基础,优化我省休闲产业空间配置。 坚持“全面统筹、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强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与相互协作,以点带面,形成区域整体优势。特别注重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强化成都市发展核心,构建“一核、三轴、一环”的城镇空间格局,形成“以成都市为中心、五大经济区为纽带”的四川省休闲产业格局。强化城市休闲产业功能分区,提倡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统筹城乡休闲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拓展休闲市场容量,全面开发休闲产能。 保障休息休假制度落实,不断完善并调整休息休假时间,实行错峰休假制度和轮休制度,鼓励带薪休假;拓展并完善我省交通网络,形成快铁、高速、航空“三位一体”的高效交通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并完善休闲公共设施,加大休闲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推广力度。

(三)优化休闲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服务水平。 着力构建并完善“城市休闲体系”,多层次、多角度丰富休闲供给类型,大力发展“超越观光旅游新模式”,充分利用我省丰富多样的休闲资源,特别是川西地区独特的自然休闲资源和人文休闲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西部休闲产业链。

(四)推进新农村与休闲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主导,有效地开发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休闲农业。重点将生态、文化、科技与休闲农业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休闲农业向创意农业优化升级。加大对新型休闲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对休闲农业扶持力度,不断引进、吸收并创新现代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开辟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新型休闲农业产业化道路。

(五)加强休闲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引进现代化休闲元素,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将外来经验与我省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四川省休闲产业体系。重点应确立休闲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加大休闲产品开发创新投入,加强休闲公共产品开发与设计,鼓励休闲企业产品创新和观念创新。强化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促进理论成果向实际效益转化。

(六)构建并完善休闲公共服务体系。 引进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提高休闲供给与服务水平,加快开发适应现代化休闲需求的休闲公共产品和服务。重点应优化城市功能分区与规划建设,提倡“组团式”规划发展,避免“区域式”分布,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休闲空间”等三大空间的有机结合,推动“产城”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具有“现代化田园城市”特征的都市休闲公共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