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创新性人才培养研讨会

11.11.2014  13:40
  你知道钱学森之问吗?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一石激起千层浪,钱老的疑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为深入探讨“钱学森之问”,共同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11月10日上午,创新性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行政楼212会议室举行。“相似论”提出者、山西省社科院思维所原所长张光鉴,四川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李保均,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杨明广应邀出席,我校副校长何建平、朱晋蜀与教务处负责人、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的学院院长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参加了会议。
  今年已是80高龄的张光鉴先生,是钱学森的学生和助手,也是钱学森思维科学研究小组成员、我国思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在运用钱学森倡导的思维科学研究成果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方面极具权威。他受钱老得影响极大,钱老的口头禅“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就像小学生一样”时常鼓励着他坚持研究创新。在研讨会上,作为“相似论”创立者的张光鉴先生就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回忆“相似论”研究定名时,钱老建议把原定的“论相似”改为“相似论”,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张老研究的自信。受钱老的影响,张光鉴先生非常谦虚,他把自己的观点看作是抛砖引玉,认为自己的相似论也有缺点,切忌生搬硬套,并以“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世界的规律与相似性。” 结束了他的发言。
  会上,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杨明广、四川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李保均结合自身教学、科研经验,分别作了题为《相似论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相似性在文学创新中的运用》的报告。杨明广认为应当寻找知识体系和传授过程的相似性,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形成相似性学习的知识框架。李保均则从相似性思维的特点出发,强调相似性没有例外,文学创作也有相似性。他提出,相似性思维就是形象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整合。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负责人介绍了学院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项目中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法与举措。据悉,学院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搭建了如节能车队、机器人研究所等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改进教学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研讨会上,朱晋蜀副校长以《论创造的规律》作了发言。他认为,创造有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创造,二是创造有什么规律。一切创造,无论是自然界的创造还是人类的创造,都是基于某种相似性而进行,规律是不能被创造的,只能被发现和利用。他希望老师们根据相似创造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思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何建平副校长作了总结发言。他强调,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教学规律指导,用理论指导实践。他认为,高校的课堂应更加开放,多找问题,“钱学森之问”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解决的深刻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张光鉴简介:
  1934年生于成都。1953年考入成都工业学院前身西南第二机械学校电机专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思维科学研究小组成员,山西自然辨证法学会理事长,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思维科学及大脑神经、生理、心理学等。
  相似论是思维科学的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广泛存在相似现象,提出了相似的三大规律:相似运动律、相似联系律与相似创造规律。相似创造律揭示了创造的本质,相似创造律对培养创造性和创新性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理论基石。
  退休后,他开始积极将相似论理论应用于素质教育。1999年5月24日,根据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指示精神,由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任高级顾问,国家督学周德藩任课题组组长,张光鉴任首席科学家的教育部“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课题正式开题,试图从第二条途径寻找突破,即借助脑科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科学的教育内容及其训练方法,以全面开发儿童潜能,培养未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研究成果是出版了《科学教育与相似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