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
——我在西南科大水稻所田间地头的日子
今年是我来到西南科技大学的第六年,继四年农学本科专业的学习后,我选择继续在我校水稻所攻读生物学硕士。在水稻所读研与其他专业同学一样,要进行课程学习、开展学术讨论、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不同之处在于农学专业要与土地打交道,跟随老师和田间师傅多年的学习实践,熟悉田间播种、育苗、移栽、施肥、灌溉、收获、田间试验等一系列艰苦而又繁杂的工作。然而正是这一切,使原来我对田地的“初恋”,演变成了深深的情感,怀着这份朴实的情愫,我记下了2016年我在西南科技大学水稻所田间地头的日子。
到了四月中下旬,水稻所播种工作开始了。伴随辘辘机械声的终止,整个研究所就忙碌起来了。经历整田、开厢、划线分区后等工序后,学生和工人们把提前催芽的水稻种子,按照编号一一对应播下去并做好记录,紧接着盖土、做拱、覆膜完成播种工作。
约7天后,从厢土上拱起来密密的幼苗,将薄膜划破,待秧龄到两叶一心时,我们忙着给苗子挂牌(挂牌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的材料,以免搞混)、调查田间出苗率,并做好记录。
水稻研究所的水稻栽培与普通民众栽种水稻存在差异,主要可以概括为种植早(主要是保持系早播)、工序复杂、种植规范、管理精细、搜集整理的材料多(大约几千份)。
经过一个月时间的生长,也就是五月中下旬,秧龄达到移栽的标准。根据预先做好的田间设计图完成犁地平田等工作,只等开厢插签,摆上秧子栽插。课余时间,我们来到了田间学习水稻栽培技术。在老师们悉心指导下,再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充分的田间劳作使大家进步很快。身体力行的劳作,让我真真实实的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精髓。秧苗返青后,那一行行整齐的秧苗,规矩的布局,生长健壮、绿油油的秧苗给人一种美感,一份满足。
当然,最忙碌的日子是7、8月份,因为那个时候不育系选育工作开始了。我们基本是六点半到水稻所,换好衣服,背着包,手持棍子和凳子就下田了。根据老师开的杂交单子,找到相应的不育系编号,选上剥开了几颗颖花的穗子,用剪刀将开花的颖花剪掉,然后将全部未开的颖壳剪去1/3,接着编号(母本编号/父本编号)套袋。大约中午十点半后(父本即将开花散粉)开始人工授粉。
育种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不畏烈日,在田间仔细地比较株系间的微小差异,认真挑选育种材料,只为选育出优良品种。当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交流学习,每年都有许多全国各地从事育种工作的专家和学者到水稻所交流学习育种经验。
金秋时节终于来临,稻田里翻腾着金色的波浪。黄灿灿的稻谷,金黄的叶片,无不带给人无限的喜悦,一粒粒饱满的谷粒,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通过实打实收,比较产量和品质,筛选出产量高、品质好的杂交组合。
田间试验虽然苦累,却也是最有趣的。我们在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试验后,便投身到田间工作中,完成取样后转移到实验室测定相关指标,最终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这个过程既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精神,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学到教材上没有的技能,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训基础。从田间走出来的学生,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受到许多用人单位的好评。作为其中一员,我感到荣幸和自豪,更对那些在土地上操持忙碌的身影感到由衷的敬佩。在学校田间的日子虽然零零碎碎,却是有苦有乐,感谢执着耕耘的老师,感谢并肩奋斗的同窗,相信在此历练的吃苦精神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张婷 编辑)(生命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