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会威胁粮食安全

24.03.2014  11:55
  数据显示,我国7.1亿城镇人口的城镇建成区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接近万人,符合客观实际。未来,即使要完成3亿农业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其相应扩大的城镇 “占地”面积也不过10.7万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的1.1%。而18亿亩耕地等于12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2.5%,两项合计为13.4%。因此,我国尚有86.4%的国土面积与耕地红线和城镇扩建无关。

  假设未来3亿农业人口的转移,所需3万平方公里的城镇建设用地全部来自农田,则需耕地0.45亿亩。但还有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360万个自然村已消失90万个。若按平均每村50户、220人,村落占地80亩计算,已转移农民约2亿人 (符合实际),腾出村落占地0.72亿亩。若按七成可复耕计算,也新增耕地0.5亿亩,大于同期城镇化用地。更何况未来3亿农民的城镇化转移,又将相应减少自然村130万个,腾出耕地0.7—1亿亩。同时,我国每年河口淤积和规划造地约45万亩,都可部分冲抵城镇化用地。

  由此可见,没有数据显示百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城镇化建设,必然要减少耕地的趋势。相反,城镇化带来的农民转移、村落消失和土地复耕,还可以消除农田的“马赛克”布局,为农业种植的农场连片经营创造条件。未来,只有当城镇化实现了全国2亿农民,耕地增至22亿亩,达到人均11亩田时,农民才有望增收5倍以上,达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显然,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也就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否则,继续让人均2—3亩地的农民种粮“有效益、得实惠”就是一句空话。由此,我们可以自信地宣告:我国以减少农民为前提的城镇化建设,不仅不会减少耕地,威胁粮食安全,反而会在增加农田面积、扩大农经规模、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上,高产、高效、高质地确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