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走出去”步伐铿锵有力

29.02.2016  17:00

  我国已有551家投资机构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投资合作——

  农业“走出去”步伐铿锵有力

  目前,我国农业对外合作发展迅速,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农业对外合作带来极大的空间。日前,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带一路战略下农业对外合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农业对外合作面临重大机遇,今后我国农业对外合作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据农业部农研中心市场与贸易室研究员翟雪玲介绍,近年来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规模扩大、速度加快、领域多样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551家境内投资机构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投资合作;成立了1157家企业,占总在外企业数量的4.5%;对外农业累计投资总额达71.79亿美元,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0.9%。

  农业部农研中心市场与贸易室副研究员张雯丽长期从事南亚地区与我国农业合作研究。她告诉记者,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农业合作为例,近年来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仅2013年,中巴农产品贸易总额就已达6.52亿美元,且互补性较强。目前,中巴农业投资合作正从粮食作物种植为主逐渐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信息化等领域拓展。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文明悠久,积累了各种气候条件下从事种植、养殖的先进技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农业机械、海水养殖等产品和技术都有强烈需求。农业部农研中心市场与贸易室研究显示,俄罗斯、中亚地区地广人稀,物种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不足,经营方式粗放。如中亚耕地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谷类单产中亚最低,小麦单产1吨/公顷,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提升潜力巨大。还有蒙古、缅甸等国家在农业方面与我国都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尽管我国农业对外合作发展迅速,但依然面临一些要解决的问题。翟雪玲指出,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领域,没有从战略上建立农业投资、贸易等互为一体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此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农产品出口促进作用不明显,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投资区域和领域高度集中。

  “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农业对外合作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资源互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认为,通过实施新型农业对外合作战略,充分发挥相关国家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有关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有利于解决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民增收问题,还能够扩大其农产品出口,增加全球供给,也对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

  “农业走出去,绝对不仅仅是买地,而是全方位和立体的,包括贸易和技术交流。”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说。在他看来,2015年是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元年,今后的海外投资规模将出现大幅增长。他建议,要将农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纳入农业“走出去”的整体布局中,鼓励企业向加工、物流、仓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种业等关键领域投资,提升投资层次。

  当前,资金融通为农业对外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平台和其他基金的建立、银行等社会资本的融入,都将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资金。这些资金对于农业“走出去”企业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

  “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对外合作要规划先行,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农业部农研中心农业对外合作研究团队提出,要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途径把设施落后、贸易不便利、融资困难等问题逐步解决。不仅要大力发展资源寻求型的投资,更要发展市场寻求型的投资,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今后要提升对外投资的层次,提高投资效益,在对外合作中更注重国内农业竞争力的提高。(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