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用过的算盘:小小算盘珠 传承浓浓情

07.12.2013  16:17

在国画中、银行里、人们的心间,小小算盘珠,传承浓浓情

阅读提示 | “弟兄七人同模样,大哥二哥在外乡。五弟心想合一处,中间隔着一堵墙。”很多人都猜不出,谜底竟是算盘。渐渐在人们记忆中远去的珠算,虽说申遗成功,可哪些角落还有它的身影?丢了的算盘该如何传承?连日来,河粉儿纷纷晒出自己与老算盘的老故事,共同寻找它们走近又渐远的历史轨迹。

【算盘的前世今生】

算盘最早的形象画在了《清明上河图》里

前世

虽说学术界对算盘起源于哪个朝代尚有争议,但不少人都认为,算盘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与河南有关。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是目前发现最早记录了算盘形象的画作。”省珠算心算协会相关工作人员说,《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也就是今天开封的状况。就在画面左端、街边的“赵太丞家药铺”中,柜台上摆放有一个五档算盘,“也有人说那是钱板”。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有文物证明的最古老算盘始于宋朝――“宋代算珠实物”,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个算盘的算珠是木质的,呈扁圆形,有孔,与现今通用的算盘珠大小相仿。在洛阳龙门博物馆,存放着春秋时期用于计数的工具“”,貌似棍子,被认为是算盘的鼻祖。

中原民俗中,许多与算盘有关,形成了一系列算盘语言和算盘文化。”省珠算心算协会相关工作人员扳着指头介绍:“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的民俗俚语,将算盘视作财运亨通、神机妙算象征的民间饰品。

使用人群在减少,经营算盘生意的也不多了

今生

说完历史,如今的算盘身何在?它和哪些人发生联系?“银行员工、大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师生和学珠心算的学生们。”省珠算心算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我们给每位柜台员工都发了算盘。”洛阳市经贸开发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人说。40多岁的曹云霞在银行干了20多年,“算盘方便记账,一目了然,而且出错的概率比计算器小,速度还快”。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算盘就陌生得多。“要不是单位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技能考核,我们根本用不到它。”不少刚入职的年轻人说。

虽然现在推广会计电算化,但珠算对员工的计算、思维、动手能力都有帮助。”洛阳市经贸开发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人认为。

同样的,郑州一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王先生也认为,不仅对孩子、老人的智力开发、锻炼有益,“练习一段时间,会发现反应能力变快”。

不过,我省现在已经没有专门生产算盘的厂家了。珠心算高级教练师李俊杰不无遗憾地说,“学生们学习珠心算用的算盘,大部分都是从黑龙江、浙江等省订购的。

记者走访郑州市的文具店发现,算盘已经不是开店的“必备品”了。“学生们上课不学珠算,所以我们也不大批量进货了。”文具店的老板们大多这样说。在淘宝网上,一家淘宝店主告诉记者,“现在的主要顾客是学珠心算的孩子,暑假和寒假是销售旺季”。

【河粉儿来说老算盘】

祖孙三代的算盘情缘

传承

我参加工作三十年,使用过的算盘有十个,但家传的算盘,始终没有离开我。”孟津县财政局的陈先生说自己儿时最爱的玩具,就是祖父的一个算盘。“母亲总是把它挂在离地面较高的墙上,我们只有趁母亲不在时,踩着板凳摘下来玩。

小学四年级学珠算时,家里条件差,但母亲还是忍痛将那个算盘给了他,“还反复嘱咐我不能弄丢、不能损坏。”陈先生回忆道。后来,他才得知这个算盘的来历:祖父上世纪30年代是远近闻名的账房先生,他曾带着算盘,为抗日人民武装管理后勤,筹集了大量粮款。后来,祖父把算盘送给父亲,父亲成了县里有名的“铁算盘”。

从‘六二五’指法练习到‘九遍九’加减法练习,从‘孤雁出群’ 到‘雄鹰展翅’……”陈先生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陈先生说,他将永远珍藏那个算盘。

还在用算盘的业务科长

诉说

80后的陈亮说,入职第一天,就发现业务科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算盘。“有一次,我在纸上计算数据,科长问我为何不用算盘,我嘿嘿一笑:‘计算器不知放在哪儿了,我不会用算盘。’”没想到,科长拿着她的算盘,拨打得既快又准,速度丝毫不比按计算器慢。

后来,科长告诉陈亮,自己从事统计工作二十多年,都是一个算盘,一本账。“她特别怀念左手翻账本,右手拨算盘,手心里攥着一支笔的那种感觉。”陈亮说,能理解科长把她的算盘当成宝贝,“二十多年的春华秋实,企业的快速发展,都与这些珠子分不开啊。”(记者 张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