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我们再行动——南充市嘉陵区人大代表帮扶工作纪实

21.09.2017  17:42

  9月初,天气转凉,秋雨绵绵,乡间小路变得泥泞起来。 

  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灯笼桥村14组村民段波沿着小路,来到几百米外的贫困户曹志裕大爷家,帮忙把前几天晒干的稻谷“收仓入库”。

  曹大爷今年86岁,独居在家,自从多了段波这个“儿子”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若不是他,我一个老头子的生活还不晓得会有多老火。

  段波笑了笑,憨厚地说道,“曹大爷,我是人大代表,既然是代表就要为群众做贡献。

 


区人大代表段波帮助曹大爷将稻谷“收仓入库

 

  段波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代表,也是嘉陵辖区2300余名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人大代表中的一员。他们在区人大常委会的号召下,积极响应“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联系帮扶贫困户5000多户,立足自身岗位,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大代表中,有领导干部,有企业负责人,但更多的是像段波这样的普通人大代表。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河,他们站在最普通的岗位上,伸出双手,齐心协力助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向前推进。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昔日贫困户今日成代表

   

  “向贫困宣战,一起动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这是吉安镇党委、政府在段波家楼房前悬挂的横幅,也是他近四年来的奋斗经历写照。

  段波今年44岁,出生在贫困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5人,父亲去世早,母亲辛辛苦苦拉扯他们长大。为了减轻家中负担,段波早早辍学,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不幸接二连三,先是养殖的猪、鸡先后死掉,后是七旬老母亲瘫痪在床,生活变得异常困难。后来,儿子考上高中,家庭开销更是捉襟见肘。就这样,2013年他家因病致贫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段波没有等没有靠,他发誓要用辛勤的劳动致富,带领整个家庭摆脱泥潭。堂屋的木桌上摆放着他的“作息表”:早上五点半起床,拌猪食、抱牛草、进羊圈、上鱼塘......忙完家里的事后,他去附近的工地挑沙拌灰,砌墙抬板,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稀饭,一干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到家,还要帮着妻子照顾老母亲,收拾家务。

  一忙就是三年,到了2016年,段波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打工一年收入3万多,养殖收入1万多,儿子高中毕业参了军。加上扶贫政策好,作为贫困户我享受到了危房改造、‘三建五改’、产业周转金等扶持政策,摘了‘贫困户’的帽子。”得知脱贫后,他握着妻子的双手久久说不出话来,夫妻俩眼中满是喜悦和激动的泪花。

  段波在脱贫致富中体现出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周边群众。2016年,他被选举为嘉陵区第六届人大代表。脱贫致富后,段波不仅经常出入贫困户家中,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还常常出现在“农民夜校”、“农民院坝会”、“贫困户交流大会”上,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鼓励贫困户借助当前的扶持政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努力摆脱穷根,尽快奔上小康路。

  从贫困到小康,从农民到人大代表,段波的每一步都留下了辛勤的汗水,也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赞扬。

 

  农民的儿子再回乡 当起脱贫致富掌舵人

   

  黝黑的皮肤,戴着眼镜,穿着一双平底鞋,随身带着一个手提包和一个笔记本,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书生模样。

  但只要踏足龙蟠镇大柏山村,青鹏就能从头到尾给你介绍村里的变化,村民的变化。

  “村里有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幼,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落后。

  “在2015年以前,村民们最大的‘产业’就是养几只鸡、养几头猪。

  青鹏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2015年,他主动从区纪委机关到大柏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回想那时候的场景,青鹏至今仍历历在目,“基础条件差,底子薄,老百姓对村干部认可度不高,对部分扶贫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我是市人大代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青鹏抵达大柏山村后,通过便民服务联系卡、广播等方式,加强和村民们的沟通交流。那时候,村里的广播每天都会响起这样的声音,“大家好,我是第一书记青鹏,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我。

 

 

市人大代表、龙蟠镇大柏山村第一书记青鹏在工作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村民们纷纷认可了这位斯文的第一书记,到村委会办事的多了,求助的多了,咨询政策的多了。在帮扶机关以及青鹏的努力下,村里实现了社社通水泥路,改造了山坪塘解决旱期生产用水问题,新建了文化室、卫生站、健身广场,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16年,青鹏干了一件大事。他和其他干部商量后,要在村里建食用菌大棚,号召贫困户借产业周转金入股,同时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以及党员先锋示范项目资金。但贫困户刚开始并不支持,于是青鹏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将所有贫困户引入产业园。

  很快,16个现代化食用菌种植大棚建成,产权归集体和贫困户共同所有,以每年10万元的租金出租给企业生产。当年,老百姓就分得1000元的分红。

  “食用菌生产只要集中在9月至来年6月,再等几天,生产企业就会投产,这里将再现热闹繁忙的景象。”青鹏指着身后的食用菌大棚说道。

 

  乡情乡音最动人 村医扎根深山护乡亲

   

  “突突突突——

  集凤镇人大代表、皮匠沟村村医刘开果穿着白大褂,骑着电瓶车,行驶在蜿蜒盘绕的山路上。

  今天是他给83岁老人任兴碧健康巡查的日子。

  十多分钟后,刘开果的摩托车停靠在公路边。突然,旁边的小路上冲出来一只灰黄色小狗,小狗见了他,兴奋地摇着尾巴,围着他蹦蹦跳跳。刘开果伸手摸了摸小狗的头,笑着说道,“你又来接我啦?

  小狗摇着尾巴,走在前面,领着刘开果朝竹林深处走去。绕过竹林,来到一栋瓦灰白墙的民居前。任兴碧老人老远就看到刘开果,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任兴碧老人身体很好,健谈开朗,完全不像是80多岁的老人。

  刘开果说,任兴碧老人有高血压,平时独居在家,儿女都在外打工,他必须时时关注她的身体状况。为了方便老人联系他,他在老人的手机上设置了“单键拨号”,“按‘1’,她就能及时找到我。

 

 

集凤镇人大代表刘开果到村民家中巡查身体健康状况

 

  测体重,量血压,刘兴碧老人一切正常。检查过程中,小狗听话地趴在一旁,静静等候。

  刘开果巡查后,离开了刘兴碧的家。小狗一路相送,直到刘开果重新回到电瓶车上,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刘开果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上午在卫生站接诊、整理村民健康档案,下午到村民家中开展健康巡查或医治。

  “我是父老乡亲选出的人大代表,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是我的本分。”刘开果平时十分注重学习,他最近正在起草“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针对一些常见病,探索用中医的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

  等初稿拟定后,他准备找其他村的村医、镇上的医生一起研讨,综合多方面意见,最终形成宣传册,进入村民家中,让村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常见病预防以及治疗,保障身体健康。

  “我不想出去打工,于我而言,听着乡音,看着熟悉的村民,帮助他们解决身体上的病痛就是最快乐的事。”38岁的刘开果说道。

 

  用心念好“扶贫经” 当好群众“知心人

   

  大通镇石佛寺村村民赵朝仕前几天刚进城看病,花了一千多元。

  得知消息后,大通镇人大代表、镇卫计办主任,同时兼任石佛寺村书记的刘兴吾赶到他家,“赵大爷,你看病的手续在哪儿,我拿去帮你报销。

  赵朝仕老人笑呵呵地说道,“你来晚了,镇上的医生已经取走了手续帮我办。

  赵朝仕家的门口,张贴着签约服务宣传单,上面的村医、镇卫生院干部、区级医院专家都是他的签约医生,只要一个电话,他就能轻松解决就医问题。

  签约服务政策实施以来,帮助不少贫困户解决了就医难题。说起来,这多少有刘兴吾的功劳。他多次通过卫计局系统会议、日常交流、镇人大主席团会议、镇人代会等方式,就医疗卫生扶贫政策如何更好地落地落实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上级的采纳。

 

 

大通镇人大代表刘兴吾到贫困户家中宣传医疗卫生扶贫新政策

 

  “医疗卫生扶贫除了政策要落地落实外,服务还得跟上。”刘兴吾是老“计生”,医疗卫生扶贫是他的主业,同时也是他茶余饭后钻研的“扶贫经”。

  “医疗卫生扶贫政策日益完善,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但由于贫困户知识文化水平有限、部分部门服务不周等原因,贫困户在享受优惠政策时往往碰壁、跑冤枉路。”刘兴吾走访了大量的贫困户,发现他们普遍对政策、流程不熟悉,尽管干部三番五次入户进行宣传,依旧收效甚微。

  针对这类群体的医疗卫生帮扶工作,刘兴吾进行了深思和探索。“必须实现‘一对一’服务,将贫困户医疗扶贫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医、镇卫生院医生、区级医院专家,责任到户到人。贫困户只要出现就医行为,后续的跟踪服务必须跟上,让贫困户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尽快脱贫致富。

  “只有走进贫困户家中,和他们促膝相谈,多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能真正密切干群关系。”刘兴吾如是说。

 

  村干部舍小我为大家 贫困村成了明星村

 

  宽敞大道、白墙灰瓦、阡陌交通、绿树成荫......

  站在山坡上,俯瞰美丽的新村,嘉陵区李渡镇人大代表、阁老坟村主任陈在益心中重重地松了一口气:总算干出了样子!

  “我既是村主任,又是镇上的人大代表,脱贫攻坚必须搞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让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甜头。”陈在益这样说,也这样做。

  阁老坟村是李渡镇的贫困村,2014年以前,村里没有通往场镇的水泥路,村民们赶场只能步行半个多小时,到达场口后还得在河边洗脚。

  没有水泥路,没有产业,更没有优美的居住环境,阁老坟村和其他贫困村一样过得极为艰难。陈在益非常着急,和村里的干部多番考察、多番研讨、多番争取,借助当前的扶贫“东风”,招引资金、项目、业主,着力改善贫困面貌。

 

 

李渡镇人大代表陈在益关心产业发展

 

  在他和众人的努力下,短短两年时间,村里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公路硬化了,村委会新办公楼建起来了,村卫生室建好了,文化体育健身场地有了,“三建五改”临近尾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阁老坟村再不是过去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陈主任就是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提到陈在益,几乎所有人都这样评价他。

  “工作从不喊苦喊累,为了全村的发展,他真正做到了舍小我,为大家。”镇人大主席张林霞说,2015年以前闲暇时,陈在益就会跑农村客运,每天收入三四百元,春运期间每天收入高达上千元,“2016年为了全村脱贫攻坚工作,他毅然放弃农村客运,每天自费100多元的成本费用,一门心思投入工作,每天都忙到深夜。

  “为此,他家属有很大的意见,多次到村上、镇上反映,最终在陈在益的安抚下,他家属才转而支持他。”张林霞说,正是因为有陈在益这样的代表和干部,阁老坟村才能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