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600试车成功 “耳聪目明”成都高新造
上半身是飞机,下半身是轮船——我国首架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蛟龙600)于近日成功完成全部发动机试车,预计于今年上半年进行首飞。作为世界上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陆两栖飞机,AG600可在水面低空搜索,可在2米高海浪的复杂条件下实施水面救援,一次可救护50名遇险人员。可执行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缉私与安全保障、海上执法与维权等任务。它还具备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等多项特种任务能力。
“这个大家伙的‘眼睛’和 ‘耳朵’都是成都高新制造。”参与蛟龙600通信导航系统研制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项目总设计师王焱滨说,“我们公司承担了蛟龙600飞机整个通信导航系统的研制。通信导航系统相当于飞机的眼睛和耳朵。”据了解,目前民用飞机通信导航系统几乎完全被国外公司垄断,而这家坐落在成都高新区的公司拥有中国最有实力和经验的民机通信导航系统自主研发团队,多年来已陆续承担了C919、蛟龙600等国产大飞机的通信导航系统研发工作。
多项技术实现创新性突破 确保蛟龙600“耳聪目明”
蛟龙600是国务院立项批复的大型民机项目,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等多项特种任务能力。同时,也可根据用户需要加改必要设备,满足执行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安全保障等任务的需要,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采用“大协作模式”,国内有20多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研制。其中,蛟龙600的通信导航系统可谓是正宗“成都高新造”,在研制过程中,多项技术都实现了创新性突破。
“通信导航系统就像飞机的‘耳朵’和‘眼睛’。2012年确定由我们来承担蛟龙600通信导航系统研制后,我们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精兵强将来进行研发,这支团队的骨干研发人员此前都是C919核心研发成员。”王焱滨介绍,这支高手云集的研发团队通过5年时间,成功完成了蛟龙600通信导航系统的研发。
作为飞机航电系统中的核心系统之一,通信导航系统承担着飞机起降航行过程中的“地空对话”信号传送。业内人士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飞机的“嘴巴”和“眼睛”,没有它的导航飞机就成了“瞎子”“聋子”。“不过,让‘耳朵’和‘眼睛’在极端环境下保持正常状态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否则‘耳朵’和‘眼睛’就成了摆设。”据介绍,在蛟龙600通信导航系统上,有近20个由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自研设备。
在众多设备中,“无线电调谐单元”被称为“总管”,“因为它负责飞机上所有通信导航设备的运行和管理。飞机驾驶座位前有各种液晶显示屏,会显示飞机一系列的设备运行状态及故障信息。与地面保持联系,区域管制中心指令接收等,都由无线电调谐单元负责控制和管理。”为确保这一系列工作顺利完成,“总管”必须在极端温度条件时,依旧保证正常工作,王焱滨介绍:“当温度达到低于-20℃时,无线电调谐单元里的液晶显示屏就难以启动。这时配备在无线电调谐单元身上的加温电路板就会开始工作,在3至5分钟里使设备正常开始工作。”
对飞机通讯导航系统而言,除了让“耳朵”和“眼睛”能在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外,如何“听”得更清楚、 “看”得更清晰则由无线电接口单元这一技术的含金量来决定的。
据了解,在蛟龙600通讯导航系统中,无线电接口单元的音频处理技术采用了“双车道”,即模拟音频和全数字音频。
“无线电接口单元里的全数字音频让我国民用飞机的音频处理从模拟音频直接升级到了数字音频,未来还具备扩展数据链的功能。”王焱滨对无线电接口单元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说明:“无线电接口单元如同收集、处理声音的‘大脑’,通讯导航系统这个‘耳朵’听到了什么、听得清不清楚,由无线电接口单元里的音频处理技术来决定。”
模拟音频直接升级到数字音频,音质和通话效果得到大大提升。除了可以“听”得更加清楚外,无线电接口单元所具有的扩展数据链处理功能,还将使飞行员与塔台之间的沟通,从现在的较慢“听”到以后更快地“看”。
成都高新区引行业龙头落户 打造航空产业集群
实际上,“成都高新造”在国产大飞机领域已不是新鲜事,同样被誉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运-20、C919和蛟龙600)的C919身上的通信导航系统以及客舱娱乐系统都为成都制造。
成都航空航天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是我国航空工业大省以及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之一。成都具有较强的航空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目前以构建起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电科、中航成都发动机公司、成飞民用飞机公司、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四川纵横航空公司、四川西林凤腾通用航空公司、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一批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从运营、维修到人才培训,从核心构造件到整机总装的航空与燃机全产业链体系。
作为我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是四川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要产业化载体。在成都高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依托四川省、成都市航空产业的良好基础,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航空装备产业已初步形成“航空电子+航空零部件+航空维修及服务”的产业特色,其航空设备及系统领域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
“目前,我们已聚集了中电科、海特集团、民航二所、普惠艾特、铁姆肯、高龙机械等40余家业内龙头企业,构成成都高新区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民用航空机载设备及系统(航电设备及系统、机电设备及系统)、机载任务设备及系统、空中交通管制设备及系统、地面支持设备及系统四大细分领域,成都高新区已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实力和企业规模;在航空维修领域,也聚集了海特高新、亚美动力、四川奥特、华太航空等实力突出的企业,业务覆盖航电设备维修、航空发动机及航空附件维修等领域。此外,依托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国内无人机领域的竞争力和成都高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的技术优势,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了成都空天、汉科计算机、纵横科技、前沿动力等一批无人机关联企业,涉及无人机整机研发制造、飞行控制系统、配套运营服务等领域。
“我们将积极构建航空产业园区,推进航空产业聚集、实现集群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2016年5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全面开工,国际空港新城的产业发展蓝图已在抓紧绘制,在规划中以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保障为主的航空服务业和以航空装备制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重要发展对象。以此为契机,成都高新区将大力推进航空航天产业,拓展与国际航空航天产业链的整体合作。同时,大力培育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努力为成都建成我国航空航天产业重要基地发挥好支撑作用。
四川台记者 向显焱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