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构建“六大工作体系”

25.03.2014  22:33

关闭广告

人民网成都3月25日电 (熊文瑶)记者从成都高新区了解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成都高新区边学边思边行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出发,紧紧扭住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六大工作体系”,打造辖区群众全面覆盖、民生问题快速反应的群众工作机制。

建立全覆盖群众工作“网格化”责任体系

建立责任网格,将街道、社区全体干部“包片到户”,逐一对口责任区域,形成覆盖所有院落、楼栋和每户居民的联系服务群众基层网格。网格责任人是本辖区基层群众工作、稳定工作和民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联络员,负责动态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协调、落实民生问题的解决并及时向群众回复。

为了让群众对得上“”、找得到人,将网格责任人的姓名、照片、电话等信息制成网络图,在社区和院落显著位置公示。点上建立个人档案。针对责任片区的每户居民,根据干部走访系情况,建立包含家庭情况、主要困难、解决办法等内容的民生档案,做到“一户一档”。目前,全区6个街道已建立责任网格681个,覆盖群众13.6万余户。

建立完备的民生问题反应解决体系

充分发挥“962000”民生问题呼叫中心作用,建立民生问题咨询、反映、解决、监督的快速反应和长效运行机制。“962000”呼叫中心具备快捷咨询、一号直通、快速响应三大便民功能,知识库预置社保、户口、城管等热点问题1866条,群众的帮助需求由总机统一受理、内部分转,直接连通高新区各部门、各街道,特急事件实行一级响应,承办单位收到分办意见1小时内必须给予回复。

自该呼叫中心开通以来,共受理民生问题11195个,咨询类问题首问答复率为93.03%。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将政务微信与“962000”关联,并着手整合建立延伸到街道社区的民主问政系统,构建网上网下联动的民生问题快速反应体系,将服务逐步向养老、助残、就业等领域延伸。

建立刚性的干部下基层制度体系

为使干部下基层行有标准、做有记录、查有依据,成都高新区认真落实《关于强化群众工作建立基层干部深入群众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办法的通知》要求,对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进行规范管理。针对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街道工作人员(含聘用人员)、社区两委成员及工作人员,分类分级提出具体要求并设定目标值。

比如,要求街道班子成员每周至少1天到负责的社区现场办公,至少到5户居民家中实地走访,社区两委成员每周至少到10户居民家中走访。刚性制度明确了联系群众工作的“规矩方圆”,直接与干部考核、上级督查挂钩且坚决不打折扣,倒逼基层干部将联系群众从制度要求逐步内化为个人思想行为自觉。

关闭广告

建立务实管用的督查体系

要求基层干部“身到心更要到”,坚决反对完成任务式的走访联系。成都高新区为每名基层干部配发《成都高新区干部下基层群众工作记录本》,记录走访对象的家庭、生活、困难和期盼,记录联系群众的点点滴滴。党工委组织部在日常督查的基础上,采取“事先不打招呼”方式,不定期收集街道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工作记录本》,通过“正向督查”、“反向抽查”、电话访谈、实地走访、交叉抽查等方式进行专项督查,重点检查群众是否熟悉、是否熟悉群众。

同时,督查结果不定期通报并呈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审阅,对于未按要求完成预设任务的街道班子成员,由组织部进行警示谈话,问题严重的发出《整改通知书》。督查工作亮明了责任“红线”,让党员干部明确了工作“底线”,为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建立以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为导向的干部考核体系

干部作风好不好、基层工作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成都高新区在干部考核中,旗帜鲜明地树立群众评价导向,将街道班子成员考核下沉到其定点联系的社区,由社区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占干部考核比重的30%,有力强化了干部下基层导向。对于测评结果优秀率低于标准的街道班子成员,组织部要求“回炉再造”,到联系社区召开与群众面对面的“问题恳谈会”,主动揭短亮丑,找出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承诺。

面对群众的质疑和批评,个别抱着侥幸心理的干部红了脸、出了汗,思想受到深刻触动,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走访联系群众再也不敢“蜻蜓点水”、应付了事,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建立机关干部“全员联动”体系

群众工作既是基层干部的“承包地”,也是机关干部的“责任田”。成都高新区结合“挂包帮”“双报到”活动,组织25个机关党组织、1000余名机关党员与全区50个社区结成联系帮扶对子,形成“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网络,与群众工作网格无缝对接、上下联动。机关党员干部从办公室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家中,通过“2255”惠民行动、“微心愿”“家庭梦想”征集认领活动、“党员义工”等载体,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