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发布产业发展规划 机构调整即将跟进

28.03.2014  12:53

成都高新区发布产业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升级版有了量化指标

3月27日,《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正式发布(下简称“《规划》”)。成都高新区将通过打造五级产业集群等措施,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中区”。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第一要务,《规划》就是一份细化、量化的路线图。”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成都高新区转型升级,必须高点起步,打造经济升级版。

□本报记者 张岚 陈碧红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5000亿级集群领衔高端

2013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039.7亿元,成为四川首个GDP过千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百亿的产业园区。

在领跑全省产业园区的同时,成都高新区也将自身放进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发展大势中,从比较看差距:产业规模过度依赖工业;缺乏总部型企业,产业做大后劲不强;主导产业增加值率不高;每平方公里财税收益仅为深圳高新区的1/18……

如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中区”?成都高新区将大力发展“4 1”主导产业,全力突破“7 2”产业重点领域。《规划》更首次将之前提出的“形成2-3个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产业集群”,具体量化为:到2020年,基本形成1个5000亿级、1个2000亿级、3个1000亿级、1个500亿级和3个100亿级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领衔上述5级产业集群的,正是富士康、戴尔、联想所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成都高新区将新一代移动终端设备、信息安全硬件产品、光通信产业确定为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力争到2020年该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培育1000亿级企业1家,100亿级企业2家。

优化产业布局 向自主创新要效益

以130平方公里,收获千亿GDP。对成都高新区而言,短暂欣喜之后,是沉甸甸的压力。

跟全国其他的国家级高新区相比,成都高新区的政策红利已经发挥到几近‘峰值’。”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坦言,如何在管辖面积等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答案还是依靠优化布局、创新驱动。而这也是高新区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一核两区多园”,这是《规划》提出的破解之道。即以新川创新科技园为新的增长极核,着力优化创新型都市产业战略布局;优化现域西部园区先进制造业功能性布局、南部园区现代服务业功能性布局;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多方位拓展空间资源,形成开放式布局格局。

一方面是以新的空间排列组合来搭建发展平台,另一方面是启动自主创新这个主引擎。”据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介绍,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为契机,通过构建公共技术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国际商务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平台等5大平台,着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根据“三次创业”的目标,到2020年,R&D(研究与开发)将占到GDP比重8%以上,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1000件以上,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0项以上,聚集各类高层次创业人才5000人以上,孵化企业达到10000家。

机构要调整 资源投入方式要改变

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推进办公室”、“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办公室”将被合并到经贸发展局,后者将从整体布局出发,设计“产业一处”“产业二处”,进一步提高专业度和效率。成都高新区即将开展机构调整。

随着《规划》的出台,成都高新区的改革进入“破冰期”。“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方式的改变,‘人’和‘钱’是两个主要方面。”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举例:在扶持产业发展方面,在有条件的领域,将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以更加市场化的做法,逐步代替过去的直接拨款扶持。

下一步,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向产业重点领域发展、专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清理完善现有产业政策,整合产业专项资金,设立产业担保基金等政策性产业基金,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而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都高新区还将在扩大开放上进行大胆尝试。据了解,成都高新区正在酝酿“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依托“蓉欧快铁”和双流机场航空港等优势,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线,连接长江经济带,依托中亚国家矿产、能源、土地资源优势[0.18%],通过共同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开展矿产采掘加工、对外贸易和能源输送,将产业触角伸向西亚和东欧,为高新区主导产业补充原料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