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航空航天引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瞄准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机电装备等重点领域,壮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
又是一年芳草绿,三月的北京,春风十里。正在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四川,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成为焦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四川这个军工大省而言,如何以此为抓手推进全民创新改革试验,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都高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为加快推动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片以创新立命的土地上,2016年,成都高新区以不辍改革创新释放发展红利,用占四川省万分之二点七的面积,贡献了全省4.4%的产业增加值。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瞄准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机电装备等重点领域,壮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
打造航空产业集群
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成都重任在肩。2月23日,成都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将2017年确定为成都全面创新改革“攻坚年”,而其核心任务,则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成都曾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城市,积累了丰厚的军工资源。“民参军”和“军转民”深入对接与转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根据《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十三五”末,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500亿元。按照规划,成都正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着力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加快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抓好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作为我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承载区域之一,亦是成都发展航空产业的重要产业化载体之一。
运—20、C919、蛟龙600,被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或许鲜有人知,作为C919、蛟龙600“眼睛”和“耳朵”的通信导航系统以及客舱娱乐系统均为“成都高新造”。
据悉,目前民用飞机通信导航系统几乎完全被国外公司垄断,而这家坐落在成都高新区的公司拥有中国最有实力和经验的民机通信导航系统自主研发团队,多年来已陆续承担了C919、蛟龙600等国产大飞机的通信导航系统研发工作。
依托四川省、成都市航空产业的良好基础,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航空装备产业已初步形成“航空电子+航空零部件+航空维修及服务”的产业特色,其航空设备及系统领域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
“目前,我们已聚集了中电科、海特集团、民航二所、普惠艾特、铁姆肯、高龙机械等40余家业内龙头企业,构成成都高新区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2016年5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全面开工,国际空港新城的产业发展蓝图也正在抓紧绘制,在规划中以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保障为主的航空服务业和以航空装备制造为主的 高端装备 制造业将成为重要发展对象。
以此为契机,成都高新区将大力推进航空航天产业,拓展与国际航空航天产业链的整体合作。2016年7月,成都高新区、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与英国范堡罗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备忘录签署,范堡罗成都国际航展将于2019年9月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举办,此举将进一步推进成都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链升级发展。
产业聚合激发创新内生力
成都高新区的航空产业初步形成了“航空电子+航空零部件+航空维修及服务”的产业特色,依托的正是成都高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的技术优势。
在经济新常态下,成都高新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突出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千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 信息产业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紧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在这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定位、抢先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生物产业保持年均18%以上的高速增长, 高端装备 制造产业之基筑牢有力。
2016年,总投资16亿美元的英特尔“骏马”项目在成都高新区投产;面积约500万平方米的新川科技园区,微芯生物、好医生、远大蜀阳等38个项目迎来开工;总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OLED生产基地建成;中电科航空电子产业园、欧珀运营基地等126个项目加快建设;约881万平方米新兴产业园区相继竣工,涉及阳光保险、中光电科技、银泰中心等67个项目。
2017年,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已在成都高新区正式签约并举行开工仪式,这是中国西南地区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也将是格罗方德在中国最大和最先进的晶圆制造基地。近日,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团到成都高新区考察,双方提到未来将依托成都高新区雄厚的 生物医药 产业基础设立美国田纳西大学成都校区,并建立作为共建校区及未来3D生物打印人才临床培养、临床应用转化基地的心血管专科医院。
科技创新成为成都高新区最具爆发力和持久力的核心竞争优势,“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样理念已成为共识,也是成都高新区 响当当 的对外名片。
从科技企业数量的猛增就可看出一二。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入驻企业达3.62万家,其中科技型企业5200家。按工作日计算,成都高新区日均新增市场主体144个,这意味着平均3分多钟就会有一个市场主体诞生在这片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型在孵企业总量达12700家,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成都高新区捷报频传——2016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11亿元,增长8.5%,总量占四川省的4.4%;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仅次于 中关村 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总体发展目标上,成都高新区力争到2027年,园区营业收入突破18000亿元,企业R&D投入强度达到2.8%,高技术服务业规模占比达到20%;电子 信息产业 规模突破10000亿元, 生物医药 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集聚新型研发机构25家,营业收入超3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20家,上市挂牌企业800家。
成都高新区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核心,“围绕这些产业的企业正在成都高新区形成聚合优势,未来将会爆发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能量。”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对此充满信心。
(来源: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