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都首条"共同沟"背后困局:投入大 沟通难

01.02.2016  10:50

  成都首条地下综合管廊投用一个月——

  作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开建的首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位于高新区大源组团的地下综合管廊,从建设之初就备受关注。2015年12月底,这条颇有些带着试验田之意的“共同沟”终于启动运行,由此也打开了整座城市对未来地下世界的畅想。

  然而就在“满月”之际,这条地下综合管廊却意外遭遇了 “水漫金山”的尴尬。事实上,从项目开工建设到完工投用,过去5年时间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还遭遇了管道被移位、与路面项目边协调边建设等各种意外因素。

  一路磕磕碰碰,这条 “共同沟”,该如何承载起提升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水平的期望?

  □本报记者 雷倢 陈碧红

  与路面城市同生长

  315米,这是从大源300米高的保利中心大楼楼尖,到地面以下15米深处的地下综合管廊的垂直距离。

  以地面为分界线,在大源商务核心区的13万平方米范围内,地面上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与综合管廊构筑的地下世界,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城市。

  这个地下世界,规模相当于一个半天府广场,为双层设计,地下一层包括环形车道和地下商业街,其中环形车道宽11米、高3.9米,全长2.8公里,可供3辆车同时单向逆时针行驶,并有4对单独出入口与地面相接;地下二层则为综合管廊,电力、通讯、供水管线全部集中在一起。

  1月24日,记者随同工作人员走进这条宽11米、高2.2米的综合管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直径约0.8米的水管。水管左上方,三条管道分别埋入移动、联通、电信三种光纤网络;另一侧则设置了宽2.25米的电力管道,基于安全考虑,电力管道外部还砌上了一面保护墙。同样为了安全着想,燃气管道并没有被纳入管廊。

  图纸显示,整个管道成回字形,面积为5.5万平方米,能为周边18个开发地块提供水力、电力、通讯。

  如此大手笔的建设,在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规划设计总监王鹏看来,“共同沟”最大的好处是,日后维修不再需要挖开路面、探寻问题部位,只要进入“共同沟”,一眼就能发现问题。“这不仅在时间上抢占了先机,更大大节约了维修经费。